《钢琴课》:现代人的声音救赎.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琴课》:现代人的声音救赎   摘要:本文意欲对简?堪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的“声音”片断进行连串与透析,揭示影片深刻的人文主题:现代人的声音救赎。   关键词:灵魂的失语 声音救赎      经典之所谓“经典”,是因它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获得恒久的魅力。电影《钢琴课》,可称经典。影片最初被认为折射出十九世纪女性的精神觉醒,所以得到“一部现代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的赞誉。然而跨越时间的淘洗.《钢琴课》的“声音”依然让我们感动、激荡。这是因为影片通过主人公艾达的“哑”和“钢琴”的两个声音意象,不仅表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现代文明中的失语生命形态,追寻现代女性声音的自我救赎,且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文主题:现代人的声音救赎。      一、自然的失声与灵魂的失语      “当他们在山间歌唱时……突然雷雨交加。一道电光击中我爸爸,他像火把般烧起来。就在同一时间我妈就给轰哑了,自始以后再没说过一句话。”这是9岁弗劳拉向旁人描述自己妈妈的“哑”的原因。也许这是一个渴望正常父母的孩子的合理想象:母亲的“哑”疾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的事件缘由。自然的失声可以获得别人理解式的同情,因为这样的偶然事件还在一个社会的规则之内。然而我们注意到了弗劳拉在叙述时表情隐含了一丝戏剧性的笑,似乎在嘲弄别人在听自己所编故事的投入。   艾达的“哑”并不是像女儿所叙述的那样.缘于自然的失声,而是一种灵魂的失语。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从指缝间看过去的世界。这一意象让我们明白了艾达为何在6岁时就不再说话。灵魂的失语是一种意志选择的自觉疏离,艾达以沉默拒绝了全世界。正如她的父亲所言“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也像艾达自己认为的“所有的人最后都要回归寂静”,艾达沉默的选择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哑”,是不是生命的寂灭呢?跟语言相关的人体器官有口、耳、手,更重要的还有心。艾达把心语注入钢琴,比常人更强化了心作为语言言说的功能。而这样心与心的语言,在口舌如簧的现代世界里只得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举例说:艾达的第一次恋爱。艾达向女儿回忆:“我们不用交流,我可以将思绪传给他”,最终没有结婚。是因为“他怕起来了,就不能再沟通”。断裂的心语碎片表明心灵的语言只能独自沉默。现代人在文明的挤压中失去了面对心灵语言的勇气,陷落在声音的困境。   现代人的声音困境表现在影片书写的十九世纪,最醒目的可能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声音的被压抑。斯图尔特在还未与艾达谋面时,就表示不说话对他没影响,还说“神爱哑的东西,为什么我不能?”这样一种男性自我标榜神的权威的形象颇具代表性。而金钱的平等交易原则、文明的心灵隔膜同样造成了女性的失语。当斯图尔特要以钢琴与柏因斯交换土地时,他无视艾达愤怒发出“Thepiano is mine,Its mine”的强烈抗议,最终还是进行了交易。而艾达始终没有爱上斯图尔特的原因在于斯图尔特始终没有听见艾达的心语,他不明白“钢琴”就意味着艾达生命与爱情的声音。十九世纪至今,女权运动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浪潮,女性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声音的困境并没有消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媒体网络信息日益聒噪的时代,我们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声音。说个不停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在一种所谓多云共生的喧闹中.无声的意志照样控制我们的心灵,我们还是陷落在自我声音失落的困境里。      二、自我救赎的音乐与爱情拯救的心弦      声音在失落中寻找自我的救度之筏。艾达在灵魂的失语之后,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音乐。自6岁开始,“钢琴”就成为艾达的灵魂栖息地,一直延续到飘洋过海远嫁到新西兰。艾达与钢琴的第一次分离是斯图尔特造成的。灰蓝色的海滩上,钢琴在遗落在那里,显得孤独而脆弱。同样,离开了钢琴的艾达也是孤独而脆弱的。几天之后,艾达和女儿终于在柏因斯的带路下,重新回到海滩,见到了钢琴。于是出现最动人的一幕:依旧灰蓝但天边已透着几丝明净云彩的海滩上。艾达急切地弹奏。脸上浮现的快乐的笑容、闭上眼睛感受在心灵上流动的旋律、开心的女儿在海滩上舞蹈……一直延续到黄昏。   至此,“钢琴”只是艾达的个体生命栖居地,没有构成艾达与外在世界诉说与倾听的双重联系。灵魂的失语既是感官言说功能的拒绝,甚至也包括感官倾听的拒绝。弗劳拉说:“妈妈说大部分人说的都是废话,听了也没有意思”。可见,艾达在音乐里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抒发与倾听。影片的导演解说:“艾达是个艺术家,但我不相信她会在意自己的演奏有没有听众。她只为自己演奏。”正是如此。   真正打破艾达在自我的世界里完成声音的传达与回应过程完整性的是柏因斯。柏因斯换得钢琴后,让艾达成为自己的钢琴老师。也许在爱情的战役里,柏因斯对艾达的爱萌发于看着、听着、感受着的海滩一幕。艾达、弗劳拉、柏因斯在海滩上聚合而重叠的脚印已预示着爱情的结局。但对艾达而言,她对柏因斯的爱却是因为她自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