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的叙述角度简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髻》的叙述角度简析   [摘要]《髻》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在1969年发表于台湾三民出版社《红纱灯》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以细腻感伤的笔触描写了作者母亲与姨娘恩怨情仇一生。在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外在式叙述者的叙述角度及内聚焦的方式进行了写作,这使作品风格清幽淡远,魅力无穷。虽然“我”在文中一直存在,发挥着自己的观点和影响,但其实作品并没有将自身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   [关键词]琦君;《髻》;外在式叙述者;内聚焦      《髻》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在1969年发表于台湾三民出版社《红纱灯》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20世纪50--90年代,台湾文坛上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作家明星,而琦君正是其中温润淡雅的一颗。她的作品犹如晨雾中迎风摇曳的荷花,自有幽香拂面。   喜欢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在琦君的回忆性散文中,她的母亲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她的几篇最感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写她的母亲。《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髻》以细腻感伤的笔触描写了作者母亲与姨娘恩怨情仇的一生。   《髻》在叙述视角上颇有独到之处。本篇文章看似是作者将自己作为作品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原因在于:整部作品里贯穿其中的“我”的存在,本文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是经过“我”的眼睛表达出来。仔细阅读这篇散文,会发现,作者是否将自己作为作品中一个人物出场尚待考虑。笔者认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以外在式的叙事者的身份运用了内聚焦的方式进行了写作。   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指出:“外在式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的区别,即讲述其他人情况的叙述者与讲述其自身情况的叙述者的区别,包含着‘真实’的叙述修辞上的差别。一个人物叙述者通常声言它在细述关于其自身的真情实况。它可以自称在写它的自传,即便其素材明显地难以置信、荒诞、不合情理,甚至是超自然的。”而“当叙述者从未明白地将自身称为一个人物时”,则可称为“外在式叙述者”。   在《髻》这篇文章中,虽然整篇是作者对过往的回忆,但在作品中,作者其实是在讲述母亲与姨娘的故事,虽然“我”在文中一直存在,发挥着自己的观点和影响,但其实作品并没有将自身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文中的“我”也是作者在对以往的“我”的一种关照。   作者写作此篇文章的时候已近中年,而在文章中出现的“我”,除了最后两段: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这是写作时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的直接抒发,本文的其他部分中的“我”并不是写作时的“我”,而是童年的“我”、出外读书的“我”和长大成人后的“我”。   当然,不可否认,作者以现在的眼光描述的当年的“我”,与实际中当年的“我”必定有所出入,作品中出现的“我”已经是经过作者体会过、梳理过的认知的体现,但基本上作者在作品中客观地对“我”、母亲和姨娘进行了客观关照,基本上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而在这些事件的叙述中,作为现在的我是淡出的,也就意味着在这中间,作者是以局外人的眼光对“我”、母亲和姨娘三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如:父亲回到我和母亲居住的乡下的家,却带回一个皮肤又细又白,有一头如云的、比母亲还要乌还要亮的柔鬓的姨娘。姨娘送给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现在的作者自然知道,母亲之所以不愿意戴这对耳环,当然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一个对家、对丈夫充满热恋而被背叛后的心痛与无奈。但这在当时还是孩子的“我”的眼睛里是不可理解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母亲舍不得戴。作者在此忠实地将童真的“我”的心态表现出来,而没有进行“正确”的解释。在此时的“我”就是作为儿童时期的“我”的真实展现。   类似之处还有很多,仔细分析作品,随着“我”的成长,“我”对姨娘的态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作者也很忠实地展现了这种发展变化。从孩童时期,姨娘刚来到家里时,我对姨娘美貌的惊叹和喜爱;到后来看到母亲和姨娘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姨娘那边有说有笑而母亲这边只是闭目养神,包梳头的陈嫂因此辞工,抱怨母亲是个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时气得哭的我,也因此明白母亲不快乐的原因,而对姨娘也有了怨恨心态;直到长大后外出读书,父亲死后,对姨娘不再怨恨,而怜悯她的空虚落寞;到来台湾后,姨娘成为我唯一的亲人后的相依为命。作者在文中其实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与母亲和姨娘之间的情感纠葛。   因此,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并不是作为文中的一个人物出场的,而是作为一个外在式的叙述者对母亲、姨娘和“我”三个人物进行的讲述。并且,在本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内聚焦的讲述方式。   热耐特将聚焦分成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