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网络语言看德育中的沟通障碍问题
网络语言是指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话语形式,它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传统德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沟通有效性的危机,造成了一些沟通障碍。如何通过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创新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从而消解网络时代中的沟通障碍成了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其不同的特点;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并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形成特定的含义。创造出了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构成了时下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许多特点。
1.简约性。网络语言将信息交流看做是主要交际内容,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这些就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等方面。如使用英文、英文的简写、英文的汉译谐音(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 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又如使用拼音及拼音的简写(TNND――他奶奶的,PPMM――婆婆妈妈,罗罗嗦嗦)。
2.随意性。人们使用网络交际语言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宽容度,对于某些日常交际中不常用的说法给予较大的宽容,而不被视为不礼貌用语。如“你真没良心啊!”这类亲昵的表达;又如经常用一些错字、别字,“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均指“版主”;再如新鲜搞笑的话语,“如子曰:‘吾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上BBS也。’”
3.创新性。根据语言发展的理论,青少年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喜欢通过创作节律、谐音、笑话、双关等“玩弄语言”来促进语言意识的发展。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 “深色幻想”、“西米果”、“胭脂泪”、“妖妖”、“月亮上的狼”、“一心为你”、“ 莪?髟sㄋ莪想???”等等,所列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又或者是“火星文”,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网络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FB),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潜水”等等。还比如使用数字(7456――气死我了,520――我爱你)。甚至使用符号化(“:-(”表示无可奈何的苦恼;“^-^”表示眯着眼睛笑)以及大量的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如酱紫――这样子、共眠――共勉、幽香――邮箱)和古汉语中的生僻字,如??(古同“梅”,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古同“?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4.粗俗性。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这是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具体表现出的特点。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造新词,如SB(傻逼)、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等随处可见;二是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而居于一隅的粗话、脏话登堂入网,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锐刻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
二、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
网络语言的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教育者如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就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就随之大为减弱。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集中体现在主观沟通障碍和客观沟通障碍两个主要方面:
1.客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掌握的网络语言信息的不对等而产生的信息沟,是客观沟通障碍。根据美国学者丹斯的人际沟通障碍理论,沟通障碍和“信息沟”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沟通的任何一方而言,了解的对方信息越多,“信息沟”就会越小,沟通就容易进行;反之,如果了解多方信息过少,则“信息沟”就越大,信息沟通双方就不容易进行,从而形成较大的沟通障碍。①德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受教育的背景是传统话语方式,因而对大学生中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知之甚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使用的是传统话语方式。传统的话语方式相对网络语言显得规范、繁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