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季氏伐颛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所以季氏伐颛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关于《论语》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论 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师生讨论:对于这件事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学生的态度 老师的态度 深入探究(一) 学生的语言、思想 老师的语言、思想 深入探究(二) 孔子的语言、思想 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指导背诵 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词句 季氏将伐颛臾(语录体散文)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1)语录体散文。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 (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 (6)本文中的成语。 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的安邦治国之道是什么?   孔子认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要靠修文德,即讲求礼乐的文教和仁义之政的德政,而不能动干戈。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提倡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乐制度来约束自己。孔子又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即以德政治民,就像灿烂的北斗被众星拱卫着一样。“修文德”,提倡周礼,施行德政,这是孔子的一贯政治主张。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不修文德而谋动干戈,只能使国家分崩离析,使百姓贫而不均,寡而不安。讨伐颛臾实行武力吞并之举是害国害民之策。 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甲)判断句 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乙)疑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