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OCEC切割点确定方法改进及应用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EC Split.pdfVIP

气溶胶OCEC切割点确定方法改进及应用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EC Split.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溶胶OCEC切割点确定方法改进及应用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EC Split

第 33卷第 9期 Vo1.33.No.9 2012年9月 环 境 科 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Sep.,2012 气溶胶 OCEC切割点确定方法改进及应用 王莉华 ,董华斌 ,闫才青 ,曾立民 ,郑玫 ,张延君 ,刘久萌 ,WeberRJ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 气边界层物理和大 气化学 国家重 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3.美 国佐治亚理工学 院地球与大气科 学系 ,亚特 兰大 30332—0340) 摘要 :用 MOUDI采样器分级 (0.18~l8 m,8级)采集北京(BD)及美国亚特兰大 (GT)2011年7、8月大气气溶胶样品,测定有 机碳 (OC)及元素碳 (EC).结果表 明,由于石英膜结构在灼烧过程 中变化 ,空 白膜激光值在 OCEC分析过程会随温度改变而变 化 ,且整体呈下降趋势,扣除空 白膜激光值变化后手动确定切割点,即激光校正切割可 以提高切割点准确性.采用激光校正切割 法得到的OC、EC浓度及粒径分布与有氧无氧切割法不同.一些样 品切割点 出现在通氧前 ,原因可能是气溶胶 中金属等可在无 氧环境 中催化氧化 EC或受热后分解、变色的吸光物质含量较高等.GT气溶胶碳质组分浓度低于 BD,且除 GT采样点 EC外 ,均 呈双峰分布.BD及 GT两个采样点 OC浓度在0.56~1.0Ixm、3.2~5.6 m两个粒径段 出现峰值 ,采样期间BD峰值浓度分别为 (2.82±1.59) g·m 、(1.95±0.76) g·m~,GT峰值浓度分 别为 (1.28±0.41) g-m一、(0.64±0.19) g·m~.BD采样点 Ec 浓度峰值 出现在 1.0~1.8 m、3.2~5.6Izm,分别为 (0.32±0.24)txg·m一、(0.26±0.19)Ixg·m~.GT采样点 Ec呈三峰分布 , 集 中于粒径更小的气溶胶中,粒径为0.18~0.56 m气溶胶 中EC含量占总采样粒径段44.6%.GT采样点 OC、EC浓度均较 BD 更集中于积聚模态 ,原因可能为夏季 GT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 ,而 BD存在较多工业活动等排放.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总碳 ;切割点 ;粒径分布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2)09.2946.07 ImprovementandApplication oftheM ethodforDetermination ofOCEC Split WANGLi—hua ,DONG Hua—bin ,YAN Cai—qing,ZENG Li—min ,ZHENG Mei,ZHANG Yan—jun’,LIU Jiu—meng ,WeberRJ (1.StateJoint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SimulationandPollutionControl,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sandEngineering, 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AtmosphericBoundary LayerPhysics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3.CollegeofEarth & AtmosphereScience,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Atlanta30332—0340,USA) Abstract:Aerosol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