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紫臣,断不了的黄梅戏情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紫臣,断不了的黄梅戏情愫   应《黄梅戏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何成结先生之约,我采访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丁紫臣先生,在文章即将付梓之际,惊闻丁老于2006年元月29日不幸病逝的噩耗,泣血补白,志哀轸念――      说到丁紫臣,不能不说他的父亲丁永泉。   丁永泉(1892――1968),艺名丁玉兰,怀宁县广济圩丁家嘴人,12岁参加半职业的黄梅戏班学打锣,13岁拜叶炳池为师学青衣、花旦、闺门旦,之后投班、组班演戏,红遍大江南北……   丁紫臣5岁打小锣,8岁演戏,13岁倒仓(变身),不能登台,又拉起了二胡。   在锣鼓正欢之时,1926年农历七月初八,丁永泉的大儿子在怀宁县广济圩丁家嘴出生了。儿子给丁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亲丁永泉给儿子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大名,叫丁紫臣,母亲饶思荣随口叫了声宝贝儿子“饶伢子”。饶伢子很顺口,这个小名一直叫到他8岁登台唱戏为止。姐姐丁翠霞大饶伢子7岁,她乖巧伶俐,清秀柔媚,非常喜欢这个弟弟,一有空闲就抱弟弟遛弯儿,逗弟弟玩耍。转眼间饶伢子学会了走路,天天追在姐姐身后叫着:“姐姐,玩……,”“姐姐……吃”。母亲饶思荣不会唱戏,她贤惠本份,勤劳能干,把个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一手难养十口,且搭班唱戏收入不高,在弟弟丁紫旺出生时,一家人的生活立时捉襟见肘,陷入困境,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没办法,丁永泉只好将家眷全部带进安庆城,暂时寄住在大母舅饶思启家里,饶思启是木匠,他打得家俱,工细耐用,受人赞许。由于手艺好,东家请,西家邀,一年四季没歇过,挣了一点糊口钱,让姐姐饶思荣一家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后来,丁翠霞大了,跟着父亲的班子唱戏,家里开始宽松起来。于是,搬出母舅家,在安庆后围墙租了一间房子,一家人总算有了自己的一方住所。   饶伢子从小好动,对什么事都好奇,三、四岁就常随父亲在戏班子里走动。他喜欢看戏,每出戏反复看,从不厌烦。时间久了,许多戏他都能从头到尾背唱出来。他喜欢做小丑的动作,时常到后台盔头处将丑县官戴的圆翅纱帽戴在头上。戴就戴嘛,他却将纱帽有意戴歪,一圆翅在前,一圆翅在后,口念小丑上场时的锣鼓点子:达呆,达呆,达达达达呆!随着锣鼓点子,左脚抬起甩右水袖,右脚抬起甩左水袖。头一低一抬,圆翅上下左右摇摆,滑稽、戏谑,将正在化妆的演员们笑得前仰后合,聚精会神的花旦姐姐正在描眉,听到笑声,扭头一看,也忍俊不禁,扑哧一声,一不小心,把细眉描粗了,只好下妆重画。父亲丁永泉见儿子搅了“场子”,边笑边打着儿子的屁股,赶他走开。然而,班子里的人都喜欢这个有“表演”天赋的伢子,从不阻拦他台上台下乱窜,饶伢子虽然年龄小,却知道唱戏的规矩,一到开锣,他就收住了性子,规规矩矩地站在武场旁边看戏,就是有人逗他,他也不闹。丁老说:“不是我特别懂事,是爸爸早就打了招呼:‘没开台时可以疯,开了台还疯,小心我把你屁股打成八瓣’”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饶伢子喜欢打小锣,孩子嘛,哪个不喜欢敲敲打打呢?那时,班子里人手少,一个萝卜顶几个坑,有时下手临时走了,打鼓佬一手发签子,还一手打大锣。饶伢子家里穷,念不上书,平时没事就泡在班子里,他的耳朵里整天都是黄梅调和锣鼓点子,时间长了,舞台上的营生你不会也会了一大半,特别是锣鼓经,那时戏曲艺人学习打击乐,大多采用口传心承,乐手须先念会、背熟“经诀”和掌握其板眼节奏,然后再练习演奏,有“不会背,打不对,会念经,容易通”的谚语。一些新手刚刚学打锣鼓时,饶伢子也在“旁学”,往往徒弟没学会,饶伢子却会了。在徒弟打错了点子时,饶伢子逞能地拿小锣就打,嘿,一打一个准,把个小徒弟羞得满脸通红。饶伢子板眼准,节奏稳,从不漏板,在他6岁时,他就人五人六地站在打鼓佬旁打起小锣来。付出了劳动,就要得到报酬,小小的人儿也拿起厘头帐,自己也能养活自己了。按照饶伢子的爱好和天赋,丁永泉心里盘算着让儿子将来成为打鼓佬。可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让儿子在8岁时就走上了舞台,吃了开口饭。   1934年,丁老六(丁永泉)班子在上海演出,优美的黄梅调让上海人足足过了一把瘾。丁永泉、王剑峰、柯剑秋、曹振祥、潘孝慈的本色表演,让看惯了京剧的上海人耳目一新。黄梅调《合同记》、《秦雪梅吊孝》、《莲花庵》,土里土气的剧情让上海人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一天几场,场场暴满。就在这时,有人点《杀子暴》。这个戏由于剧情残暴,平时很少演出,但黄梅调艺人都知道和演出过这出戏。这个戏剧情是:父亲死了,娘偷和尚,11岁的儿子官宝天天捉奸,和尚知道官宝捉他,吓得不敢再来。有一天,娘问和尚为何不来?和尚如实说了,娘为了能长期与和尚偷情,残忍地将儿子杀了,并将儿子剁了几大块放在罐子里埋在床底下……这个戏很惨,如果官宝演好的话,观众都会心酸落泪。观众点戏,不能不演。然而班子里没有演官宝的演员,王剑峰眼光落在饶伢子身了,他说:“铙伢子演吧,他聪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