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不再乌托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益活动,不再乌托邦   最近视点:   从2004年起,商业化运作的大型公益活动“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已在西藏连续举办三年。但在今年的活动中,主办方认为,部分志愿者不服从指挥,部分媒体记者报道不符合主办方要求,对赞助商宣传力度不够。而部分随行媒体记者指出,就从这项活动的前期宣传来看,有些言过其实的地方,媒体依据本身观察到的事实,很难接受主办方的某些活动安排。在一次就餐中,由于服务员将仅有的一盘包子端给了有主办方领导就坐的餐桌,引起了邻近餐桌队员的不满,十多名环保志愿者和媒体记者集体退席……由此,一次因“公益活动”引发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户外俱乐部的网站论坛里,通常都会有个公益版块,关注社会慈善爱心活动。刚开始参与户外活动时,常去的俱乐部有个清洁母亲河的活动,即在黄浦江打捞垃圾。缘由是俱乐部的成员曾碰到一名住在附近的王老伯坚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江边捞垃圾。为此深受感动,而组织大家一起参与其中,并作为俱乐部的长期活动坚持了数年。参加的都是年轻人,因为年轻,所以热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王老伯也被所在的政府街道塑造成精神文明代表。于是有企业专门组织白领来捞垃圾,向王老伯捐物捐船,然后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一番,内容却是罗列一串企业名单。这些报道在坛子里引起了争议,有人指责说,这是我们的爱心活动,不需要媒体哗众取宠的报道,更不想被企业利用成了宣传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媒体关注,企业参与,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能让更多的人来知晓并参与这个活动,总是好事。   我曾去参加了两次捞垃圾活动,闲暇和同伴一起聊天,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和以前每逢3月5日,学校就组织学生出去捡垃圾,在本质意义上,并没什么区别。在马路上捡垃圾,在黄浦江里捞垃圾,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爱护环境,注重社会公德,并由此推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至于王老伯,是个很朴实的人,在我看来,捞垃圾也许只是他的一种生活寄托,打发打发日子罢了。但这些话,只能私聊的时候说说,不然又会引起口舌之争。   因为我们的社会习惯于拔高人的行为,习惯于打造英雄式人物。于是年轻单纯的人们,对社会公益类活动总是寄托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似乎那是世外桃源,只需要一腔热情地付出,就能改变世界上很多不美好的现实。但公益慈善活动并非只是靠爱心和热情就能构筑起来的,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完善的规划和有步骤地实施。不少志愿者会带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做善事,并努力想改变当地在他们眼中落后贫困的现状,但当地社会往往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道德准则和生活规律,他们愿意收受利益,却会抗拒外来力量的道德监控,根据自己的准则行事。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受助者隐瞒了自己真实情况,只是一味地向捐助者伸手要钱;受捐助的学校或地区,领导挪用捐款私用;支教者与当地学校甚至是整块地区发生冲突。这其中,有些固然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了人们的善良,但更多的,还是志愿者的理想浪漫主义和现实差距太大,以致矛盾重重。志愿者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付出一旦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打击也许会是痛人心彻的。   有的人在藏区旅游,碰到小孩子索讨糖果钱物,就惊呼:“圣地不再纯洁。”冷眼旁观的人会回答道:“这都是以前的游客乱施舍惯出来的。”只是站在一个高度进行施舍,却不能宽容平和地融入当地生活,平等地互助合作,结局与当初美好的愿望南辕北辙,还要背上“文化入侵”“破坏民风”的骂名,徒增唏嘘。   相比个人献爱心,企业从事公益活动则已经是国际上不少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了,美国一家权威性企业调查组织曾深入调查了数百家美国公司的捐赠策略,结论是:目光长远的公司都有一套全面性的捐赠指导,并且经常更新、改善。   公司更关注他们从慈善捐赠所获取的回报,将这些捐赠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大公司在赞助公益活动时,未必都很在意自己的商标是否得以着重体现,相反,更看重活动本身是否主题鲜明,是否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策略性地运用企业慈善事业,同时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改善竞争环境和长远的业务前景。   策略性企业公益活动,这在中国是很难想像的,志愿者通常会认为公益活动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而企业则一味希望媒体多宣传自己的品牌,忽略了公益活动的真谛,以致使公益活动成了商业秀,招人反感。   (观察员/胡悦薏)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