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悲剧的现代解读
[摘要]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渡到叙事学理论的,后来在文学艺术批评的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张力的运用可以丰富电影的叙事形态和美学意蕴。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中,完美地展现了张力叙事的魅力。与充满叙事张力的元杂剧相比,电影《赵氏孤儿》却将充满张力的叙事变得平淡无味,无论从其对原剧内容的改编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其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反张力”叙事。
[关键词] 悲剧 叙事 反张力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最具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的。1912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离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就元杂剧《赵氏孤儿》本身来看,王国维对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说明其在中国悲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越是具有张力的叙事艺术,也是越有风险性、越难以驾驭的叙事艺术”[2],显然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成功与其充满张力的叙事是分不开的。而电影《赵氏孤儿》却以缓和的节奏讲述了一个本该惊心动魄的故事,其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反张力”叙事,其结果是使原剧崇高的悲剧感大大弱化,也使原剧的悲剧精神无从体现。
一、故事情节的处理对叙事张力的淡化
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改编都要尊重原作的著作权,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可以添加内容,可以复杂化,甚至可以夸张、荒诞,但不能颠覆原著的核心价值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美丑善恶。对于电影《赵氏孤儿》来说,影片的开始部分改编得还是相当成功的。赵家的飞扬跋扈,屠岸贾的阴险残暴都详略得当。尤其是到宫殿杀戮部分时,影片整体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生命的激情与悲壮,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鲜血的涌溅与勇气的彰显,都体现出了叙事中十足的张力。但到程婴救孤时,影片核心思想的浅陋就可见一斑了。
自杀这个戏剧动作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前半部分是重复出现的。先是公主自杀,后到韩厥、公孙杵臼自杀。赵氏孤儿在故事中是正义的化身,每个与他相关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通过自杀完成了自我形象的确立。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虽然他还忍辱偷生地活着,但在那个崇尚忠义的时代里,他比自杀还难受。这更加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氛围,也是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陈凯歌却没有让韩厥自杀,而是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公孙杵臼也由自杀被改成他杀。
“争死”与“死易立孤难”的故事通过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广为传颂的典故。元杂剧中的“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上演的一出“苦肉计”: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杵臼处,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杵臼,为了取信屠岸贾,被围捕的公孙杵臼痛斥程婴并最终自杀。这是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戏剧动力。如果去掉这个情节,就让人无法理解后来程婴主动投靠屠岸贾的真实意图。但在电影中,这个典故却遭到了践踏。电影中的“程婴献子”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程婴和公孙杵臼并不相识,他只是为托付孤儿去找公孙杵臼。因屠岸贾搜捕全城婴儿,程妻为保住自己的孩子交出了赵氏孤儿。而屠岸贾生性多疑,其亲生儿子反成了怀疑对象。后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在夹墙中搜出了程妻和“孤儿”,并当众刺死程妻,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
从以上对元杂剧的几处改动不难看出,编导取消了程婴献子的主观动机,也相对矮化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舍生取义”的悲壮形象,突出的是“被动献子”。这就淡化了叙事张力,破坏了原有的戏剧结构,消散了元杂剧中的“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观众审美期待视野中的原剧的艺术张力。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叙事张力的弱化
文艺作品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可以说,塑造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特定思想主题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直接为剧情服务、为主题服务,它的塑造成败直接影响主题价值的表现。
屠岸贾在剧中是引起戏剧冲突的关键人物,他从反面衬托了主题,没有他,剧本是毫无生命力的。在剧中,屠岸贾的阴险、残暴、不忠不义与程婴的忠义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凸显了张力叙事的无穷魅力。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出现,本应有反面人物的特点。但影片却力图发掘屠岸贾人性善的一面。从屠岸贾说不杀女人,到当众宣布一百个婴儿得救,再到影片后半部分收养程勃为义子,这些都表明屠岸贾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从人性的角度讲,观众对于这样的改编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影片后半部分,他发现程勃乃赵氏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