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评论资料12
文学评论资料12
报》、《人人》、《伍人报》、《台湾文艺》、《台湾文学》、《台湾新文学》等。 (二) 五十——七十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当局迁台以后,文学发展出现新变。? ? 1、五十年代初期,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反共文学”,一时间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潘人木的《涟漪表妹》、王蓝的《蓝与黑》等反共小说,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常住峰的春天》等战斗诗出现。“军中作家”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被称为“军中三剑客”,朱西宁有《铁桨》《狼》、《猫》等长短篇,司马中原有《荒原》《乡野传闻》、《狂风沙》、《刀兵家》、《狼烟》等,段彩华有《花雕宴》《狂妄的大尉》《龙袍劫》《幕后》等作品。其中有一些呈现不同的反共意识,但是他们还有相当一些作品写自己的大陆乡土情怀,写乡土大地上的“血性汉”,有其可观之处。? ? 2、五十年代初期随国民党迁台的二百万军民,离乡背井来到台湾,一部分作家及其家眷,以写作遣兴抒怀,表达了对大陆故土的深切怀念。“怀乡文学”特别是散文与诗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琦君的《琴心》、於梨华的《梦回青河》、张秀亚的《三色? 》等。 3、现代派文学在五十年代兴起,至六十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 五十年代前期,纪弦、郑愁予等成立“现代诗社”,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等成立“蓝星诗社”,洛夫、痖弦、张默组织“创世纪诗社”。虽诗论主张有所不同,或鼓吹“横的移植”,或强调“知性”,或标举“六大原则”,或倡导“超现实”、“现代化的中国诗”,但都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则是一致的,如纪弦的《阿富罗底之死》、郑愁予的《梦土上》、余光中的《钟乳石》、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痖弦的《深渊》等。小说方面,在五十——六十年代之交,围绕在台大外文系夏济安周围的一批大学生作家,以《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二刊为阵地,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热潮,并写出了一批具明显现代派色彩的作品,如白先勇《游园惊梦》、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丛? 的《盲猎》、水晶的《爱的凌迟》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欧阳子《魔女》等,现代主义浪潮在六十年代遂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 4、与此同时,对于“反共文学”的摒弃,又向另一种审美方向寻找出路,这就是以娱乐消遣为追求的通俗文学。言情小说自五十年代起,从金杏枝、禹其民经郭良蕙,至六十年初琼瑶以《窗外》一作,打开了言情小说的一片天地,另外还有华严、姬小苔、玄小佛等作者;在新武侠小说的创作方面,古龙、卧龙生、独孤红、柳残阳、上官鼎、萧逸等百余人大写武侠小说,此后又有其他种类的通俗文学(包括三毛作品),以“流行天下”之势,席卷而来,形成奇异景观。 5、二战后乡土文学在台湾的发展未有稍减,在五十——六十年代钟理和、钟肇政等一批承前启后作家的努力下,本省藉作家克服了语言转换的困难,继续勉力笔耕。除“二钟”外,乡土散文家张腾蛟、王鼎钧、肖白、陈冠学、许达然等人的创作使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拓展。随着岛内外政经形势的变化、社会上民族意识的抬头和反美反日情绪的滋长,乡土文学进入了极盛阶段,成为七十年代文学主潮。其要者有三端: 一是“唐文标事件”,以唐文标、关杰明为代表的海外学人,全面批判50年代以来台湾诗坛出现的恶性西化、盲目现代的倾向,为乡土文学在下阶段的崛起,准备了条件。 二是“乡土文学大论战”(1977-1978),陈映真、尉天聪等高标“乡土文学”大旗,与彭歌、王文兴等展开激烈论战,清理了自1949年来台湾文学发展的脉络。 三是乡土文学他作大繁荣,涌现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作家和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品,给乡土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陈遇真的《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黄春明的《锣》、《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美人图》、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洪醒夫的《黑面庆仔》等都是一时之选。 6、这一时期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西渡新大陆,形成留学潮。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引发了留学生文学的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空间上也扩展至欧陆,留学生文学也于此有了更新的垦拓。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白先勇、丛? 、马森、杨牧、张系国、赵淑侠等人贡献出了一大批留学生题材的作品,在大洋彼岸亮出了一道华文文学的独特风景线。代表性作品有《纽约客》(白先勇)、《傅家的儿女们》(於梨华)、《昨日之怒》(张系国)、《中国人》(丛 )、《向着太平洋彼岸》(陈若曦)、《我们的歌》、《塞纳河畔》(赵淑侠)、《西江月》(李黎)等。(三)、八十——九十年代,因台湾政局在七十年代末发生变动(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位),推行民主化改革,又开放了“党禁”、“报禁”,解除了“戒严法”。意识形态加大自由度与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形态初露端倪,也都为文学发展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