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画与音乐的艺术关联
[摘要] 音乐与绘画一样,都有一种人类语言无法表达甚至是言无尽处时起到抵达极限的作用,中国绘画的“重意不重形”为中国画的“画中之音”创造了可以表现的条件。“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是“动”与“静”的关系。具体到“节奏”而言更能看出中国画与音乐的形式语言上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画 音乐节奏 气韵
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晚钟》,以傍晚空旷的田野为背景塑造了一对农民夫妇。远处隐约可见的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如缥缈的钟声一样,成为点题的道具。肃然默立的农家夫妻虔诚地做着祈祷。这简约的画面颇有中国画的写意之风,整个画面充满了钟声,充满了音乐感,我们几乎可以听到音乐的旋律。夜幕降临,寂然无声,落日的余辉,大地上淡淡的暮霭,从田野上飞去的鸟儿,好像此时此刻周围的一切都在强调着人物的心境,而这心境又为音乐笼罩着,人物沐浴在钟声和一片沉寂之中,幻化成了两个兀立在田垅上的音符,只有心跳是无边音响的节奏。这是西方画史上通过人物情态描绘音乐意境最成功的杰作之一。欣赏者自身仿佛不是站在局外审美,而是也忘情地进入了画面。而中国画中这种音乐感可以说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尤其是文人画更是如此。山水画论的鼻祖南朝的宗炳,妙善琴书,又善丹青,过了数十年“栖丘饮谷”的隐逸生活。他不但独传古曲《金石弄》,而且在“老疾俱至”时画山水于室,“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宋书》本传)正是音画交响的倡导者。
中国画借以意象中物象来表现内心生活、心境的情调和欲望,以及灵魂的处境,冲突和命运,“但是我们从画中看到的这些客观现象,和观照的‘我’,作为内心方面的自我。却仍然是两回事。尽管我们可以把自己沉浸到一座雕像或一幅画中的对象、情境、人物性格和形状里去,欣赏这种艺术作品达到完全为它所占领以至于忘我的程度,这毕竟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这类艺术作品始终是本身存在的对象,我们逃不脱对它们处于关照地位的关系。”然而,从米勒的《晚钟》来看,黑格尔的话并不全对。由中国画出发看待这样的表述更有出入,中国画中音乐文、化是确实存在的。即使是《晚钟》,也在极力地处理了静(画)与动(钟声)之间的关系。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载,宋孝宗游幸杭州天竺及灵隐。僧人静辉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日:“既是飞来,为何不飞去?”回答说:“一动不如一静”。这是佛家对动与静的价值观。但是,在艺术美上,却颇有意味。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需要静观,而音乐时时在运动,需要动听。表面如此。实际上却并不如此简单,动的艺术,亦有静的奥妙,此处无声胜有声:静的艺术,也有动的内涵,绘画六法之首,即为“气韵,生动是也”。生动者,就是有生气,有活力,静中寓动。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皆俱寂,但余钟磬音。”似予米勒的《晚钟》作注解《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喜欢水,因为水活跃,富于变化,水如音乐:仁者喜欢山,山庄重,静默。如画。山与水,一静一动,山水之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内涵。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了艺术的两元。也构成了禅的心灵状态。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米勒不知禅,无意间进入了禅境:米勒不懂中国哲学与美学,却与中国艺术美学同趣,因为他直探了生命的本源,人的心境的本源?还是透彻地了悟了音乐与绘画的辩证关系?《晚钟》做了最好的回答。
然而,中国画中的音乐毕竟不是音乐,正像音乐中的图象不是图象一样,那只是靠了中介物产生的一种境外之音和音外之境的联想罢了,是音乐审美与美术的通感在起作用。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能迅速将音乐转换成画面,能很快想象出色彩、画面。记得舒曼曾说过:听音乐的奥秘就在于你能否迅疾将音乐转换成画面,当你一旦看到这个画面,那就听懂了。“音乐与绘画是姊妹艺术”已是不争的论断,我们大多数人回回答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更是如此。音乐与绘画的分离是人类的错误,它导致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割裂的、残缺的。绘画、音乐是神圣存在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向人类伸出的手――就像上帝之手碰触了亚当,而使他从沉睡中醒过来一样。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是一个覆盖人类感知系统的美妙织体,它通过声音、旋律、线条、色彩向存在世界倾诉创造的秘密和喜悦。并使短暂的生命得以永恒。艺术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在于将不可见的精神显现为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形式,为所有必将走向死亡的生灵带来亘古长新的慰藉,正如海因里希?舒兹的一首不朽的经文歌所咏:“他们从尘土中来,又返回尘土,一个接着一个的步履,历经劳苦的人们啊,你们有福了:因为主的爱,已包容了这一切――不论是活着的或是安息的灵魂……”
音乐与绘画一样,都有一种人类语言无法表达甚至是言无尽处时起到抵达极限的作用,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