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书写暴力的叙事策略及其原因.docVIP

论余华书写暴力的叙事策略及其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余华书写暴力的叙事策略及其原因   [摘要]余华通过冷漠残酷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世界。但余华书写暴力的方式和手段即叙事策略,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在余华那里, 他是把暴力当作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一种人的本能来书写的。童年的经历,对余华的创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使余华沉迷暴力的深层原因,可能还是与他对人、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认识有关。   [关键词]余华 暴力 叙事策略 原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2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关注到了余华对暴力的书写与沉迷。事实上,纵观人类的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书写暴力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学史一样漫长。在《诗经》、《左传》、《国殇》、《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方文学如《荷马史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战争与和平》、《静静地顿河》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暴力的精彩描写。因此,书写暴力并不是余华的新发现。但是,通过阅读余华的作品,我们发现,余华书写暴力的方式和手段即叙事策略,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作家在书写暴力的时候,暴力主要与对恶人的描述相关联。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在过去的文学描写中,暴力主要与对恶人的描述相关联。但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它不仅是那些社会规范之外的恶人的行为表征,也不是人的偶发的意外的行为,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或明或显存在的一种普遍人性。……先锋作家对暴力的关注与表现,体现了他们对人性恶的认识。”[1]   在余华那里,我们看到,余华是把暴力当作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一种人的本能来书写的。在余华看来,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施暴的倾向,暴力的发生绝不是一些个案,它其实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潜意识之中。   笔者认为,《一九八六年》是表现余华这种叙事策略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一九八六年》写了一个曾经做过中学历史教师的疯子自戕行为。   他嘴里大喊一声:“劓!”然后将钢锯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鼻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抖动了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条手臂有力地摆动了,每摆动一下他都要拚命地喊上一声:“劓!”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于是黑乎乎的嘴唇开始红润了。不一会钢锯锯在了鼻骨上,发出沙沙的轻微摩擦声。于是他不像刚才那样喊叫,而是微微地摇头晃脑,嘴里相应地发出沙沙的声音。那锯子锯着鼻骨时的样子,让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乐地吹着口琴。然而不久后他又一声一声狂喊起来,刚才那短暂的麻木过去之后,更沉重的疼痛来到了。他的脸开始歪了过去。锯了一会,他实在疼痛难熬,便将锯子取下来搁在腿上。然后仰着头大口大口地喘气。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举到眼前,对着阳光仔细打量起来。接着伸出长得出奇也已经染红的指甲,去抠嵌入在锯齿里的骨屑,那骨屑已被鲜血浸透,在阳光里闪烁着红光。   余华把暴力放在这样的语境中来书写,似乎想告诉我们,暴力其实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潜意识之中。因为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病患者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是潜意识的表现。   他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人性的深渊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甚至拒绝描摹符合事实框架的日常生活,以致我们在他的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常态的生活,一切都是非常态的。《现实一种》里的家庭杀戮,《一九八六年》里的疯子自戕,《世事如烟》里飘忽的人物关系和宿命的人物命运,《古典爱情》里的吃人场面,《鲜血梅花》里的江湖恩怨,等等,所有这些,你很难找到相似的现实与之相对应。也许在余华看来,要真实地表现人类内心的阴暗与恐怖,只有把它置于非常态的现实中甚至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可。   余华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示了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和暴力存在的深层心理内涵,而且对有关暴力的评价系统也产生了根本的怀疑。这表现在他的小说《河边的错误》中。   《河边的错误》中也有一个疯子,这个疯子为非作歹,他被马哲枪杀了,这本来是不容置疑的暴力行为,但由于马哲的行为带有为民除害的特点,所以获得了人们的理解,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觉得枪杀疯子是一种犯罪。等法律要制裁他的时候,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疯子,以逃避制裁。   在整个事件中,马哲杀人这个事实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只是法律、文化、权力对暴力的不同解释。什么是暴力?这其实是个文化问题,认识问题。哲学家汉娜#8226;阿伦特说:“由于暴力在本质是具有工具性,因此在它有效地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目的的范围内都是理性的。”[2]这样以来,暴力和非暴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