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峪关的修筑及其与周边游牧民族关系探析.docVIP

明代嘉峪关的修筑及其与周边游牧民族关系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嘉峪关的修筑及其与周边游牧民族关系探析   [摘要]嘉峪关是明代西北边陲的重要关隘,明初政府迫于复杂多变的边防形势,在加强西北游牧民族管理的同时,修建了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本文根据已知史料和研究成果,分析嘉峪关的修筑背景、嘉峪关长城体系的修筑情况,并对明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措施、嘉峪关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边防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明代;嘉峪关;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35-02      嘉峪关是明代“九边”防务的重要据点之一,在明代万里长城西端军事防御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五年(1372),嘉峪关初筑土城。到嘉靖十八年(1539),关城周围墩台、城障星罗棋布,长城连绵不绝,成为一座楼阁崇立、巍峨壮观的军事城堡。在这一历史时期,一方面,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另一方面,明政府与西北边陲游牧民族边防关系日趋紧张。   一、嘉峪关初筑土城与明初政府对西北边陲游牧民族的管理   嘉峪关南有祁连山,北有黑山,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汉代开始设防,主要利用这一带的山势为屏障,设“玉石障”。唐至五代,在今嘉峪关北的黑山脚下建有“天门关”,“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1]自此,嘉峪关成为明政府管理西北边陲的重要关隘,作为“西阻羌戎第一州”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任务。   明洪武五年(1372),嘉峪关初筑,规模并不大,“仅一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二丈、高一丈八尺,阔厚丈余,址倚罔坡,不能凿池,东西二门,各有月城。以守备守之,并无长城(边墙)之属”。[2]现有调查表明,内城不是同一时期所筑。   明初冯胜平定河西后,虽弃瓜、沙二州,在肃州西面70里的嘉峪关建关设防,但明政府并没有放弃对瓜州、沙州、哈密等游牧民族地区的管理。为了加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管理,保证西域往来和入藏的使臣商队的安全通过,在嘉峪关以西,“明初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沙州诸卫……时甘州西南尽皆番族,受边臣羁络,惟北面防寇。”[3]七卫“内附肃州,外捍达贼”,减轻了西北边防的压力,犹如一道强有力的防线,使河西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得以安宁。明初设置的关西七卫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并为西域各国的朝贡提供服务,维护这一段贡路的畅通。   明政府在设置关西七卫的同时,还在西北边陲游牧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明前期,随着统治力量的增强和向西北边疆地区的延伸,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由最初的观望,转而“率土归附”,以获得明政府的承认,曾出现“番夷效顺,西陲晏然”的局面。明政府为了联合这些民族共同反对元朝残余势力,对其实行了怀柔恩抚的羁縻政策,以当地游牧民族首领任职,其官世袭,兼管军民。羁縻卫所制是一项比较有效和相对宽厚的民族管理政策,是明政府“因俗而制”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在嘉峪关周边主要有撒里畏兀儿、藏族、蒙古族、回回、畏兀儿、哈剌灰等游牧民族,明政府对凡是归附朝贡的边疆游牧民族部族首领,按部落大小级别,分别任职为都督、指挥使、指挥同州等职务。“肃州卫西去七十里为嘉峪关,又西为古敦煌郡,又有赤斤蒙古卫、罕东左卫、哈密卫。是三卫,曩时俱授官赐印,俱非我中夏人。如哈密卫曰忠顺王,蒙古、罕东二卫皆都督职也……所辖地方:若苦峪、王子庄、瓜洲、小赤斤并骟马城、回回墓、柴城儿之属,皆分领于指挥、千户,而听于西番都督者。”[4]这些游牧民族地区的首领由明政府任命,代替朝廷进行管理,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另外,在一些游牧民族与汉族交汇的边塞重镇,明政府还设立互市进行交易。“明初设安定……诸卫,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谓之差发。” [5]当时在西北军事重镇肃州就有互市贸易,“如关东寄住各夷,若哈刺灰、畏兀儿之属……凡遇进贡之年,各夷买京师茶斤段匹,运至肃州,与南北番夷交易,相换马匹牛羊以为利。”[6]明初实行的羁縻卫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明政府与西北边陲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嘉峪关建成后100多年来,虽然只是孤立的一座小土城,也起到了保卫西北安全的作用。   二、嘉峪关外民族关系日趋紧张与关城防御体系的逐步完善   羁縻卫所制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西北游牧民族,但七卫与明王朝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带有明显的羁縻性,明政府对其管辖不像内地卫所那样严格,各卫所也并不完全听命于明政府的号令,时有抢夺西域各国进贡朝廷财物、劫杀明朝使臣和各地贡使的事件发生;各卫所之间为了人口和财产的争夺,也经常发生冲突。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中官乔来喜、邓诚使乌思藏,至毕力术江黄羊川。安定卫指挥哈三孙散哥及曲先指挥散即思等“率众邀劫之,杀朝使,尽夺驼马币物而去”;[7]正统元年(1436),赤斤蒙古卫指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