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考
[摘要]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的必经孔道,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本文通过敦煌文献,对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加以考证,认为唐代河西交通道路达到空前繁荣。
[关键词]河西走廊;唐代;交通道路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036-03
一、 横贯走廊的东西交通大道
横贯河西走廊的东西大道,为唐代通往西域、中亚的主干线,其关乎唐代政治、外交、军事进退,以及国际贸易、文化交流诸方面甚巨。台湾学者严耕望先生所撰《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对其作过颇为系统详实的考证。但严先生未经实地踏查,难免有所疏误。
严先生首先考察了凉州以东的交通路线。凉州东南至长安,或取兰州,或取会州(今靖远黄河东岸)而往,有南、北两道。北道较之南道路途缩短200里,但平凉以西段较险峻。南道虽迂,但较平坦,且沿途较富庶。故唐人行旅似取南道者为多。严先生又考得,由凉州西北行经天宝县(今永昌西)、汉日勒故城,删丹县(今山丹)、甘州治所张掖县、建康军、盐池、福禄县、肃州治所酒泉县;肃州西北75里出故玉门关,经玉门县、沙头故城、瓜州,至沙州。
严先生所论上述途经地点,笔者均做过实地考察。考得唐天宝县即今永昌县西寨古城;汉日勒故城即今山丹县峡口古城洼古城;唐建康军城即今高台县骆驼城;盐池并非严先生所指明海子湖,而是高台盐池乡盐池;唐禄福县即今酒泉下河清皇城;肃州西北75里的故玉门关即今嘉峪关市石关峡;唐玉门军即今玉门市赤金古城;沙头故城即今玉门市比家滩古城;唐瓜州即今瓜州县锁阳城,非布隆吉城;唐玉门关确在瓠芦河(今疏勒河,非窟窿河)岸边,即今瓜州县双塔堡一带。
另外,盛唐时张掖附近还置有巩肇驿,严先生漏考。该驿亦为元西城驿、明小沙河驿,位于今张掖市黑水国南古城。
经由河西走廊连接唐都长安与安西都护府的这条道路,不但为唐室控制西域、中亚之大通道,亦为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之大动脉。其交通价值之高,对于唐与西域、中亚、西亚之政治外交关系、经济供求、文化交流作用之大,诚如严先生所言,无愧为当时中国第一重要之国际交通路线。
二、大斗拔谷道、白亭河道、居延道
与上述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道相交汇,唐代还有若干条略呈南北向的大道,将河西走廊与周边一些地区连接起来。(见图1)
(一)大斗拔谷道
由张掖斜向东南,沿洪水河、童子坝河河谷穿越祁连山脉扁都口(大斗拔谷),可直抵湟水谷地,将河西走廊与青海高原直接连接起来,其走向与今国道227线(西宁至张掖)略当。
(二)白亭河道
由武威向北,沿石羊河(其下游唐五代名白亭河)北行,经唐白亭海(今石羊河终端湖白碱湖一带),穿越腾格里沙漠北部可直抵黄河岸边。后晋天福三年(938),张匡邺、高居诲一行即是由此道前往于阗的。该道为河西走廊通往河套、北京乃至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一条捷径。唐五代以后依然兴盛,当地称之为包(头)绥(远)道。
(三)居延道
由张掖北出,沿黑河北行,经古居延绿洲(唐于此设宁寇军),可深入蒙古高原腹地,亦可由此东接阴山、河套,西连天山南北。《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张掖郡”条记载:“北渡张掖河(黑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衙帐。”所记即此道路。
三、以敦煌为中心的交通道路
唐时敦煌可东通中原,北通伊吾(?竿道),西北通高昌(大海道),西通焉耆、龟兹(沿罗布泊北岸行,大碛道),西通鄯善、于阗(沿阿尔金山北麓行,于阗道);又由敦煌西南行,过马圈,越今当金山口,经西同(今苏干湖)可通吐谷浑和吐蕃地(奔疾道,又名把疾道);又由敦煌东面的瓜州城出玉门关,西北可通往伊州(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可见敦煌一带实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成为当时交通馆驿网络颇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瓜沙道
唐代瓜、沙二州间的交通道路、驿站及其变迁,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所记最为详确。
唐代连接瓜、沙二州间的驿路曾使用过新、旧两道,其中旧道又先后有过山(常乐南山,今截山子)南、山北两条路线。高宗永淳二年(683)前,道由沙州东行,经州城、东泉、其头、无穷、空谷、黄谷、鱼泉七驿(截山子南麓),至瓜州常乐驿,再东抵瓜州;是年奉敕废无穷、空谷、黄谷三驿,而于山北置悬泉驿,由其头驿东经悬泉驿、鱼泉驿至常乐驿,或由悬泉驿直取常乐驿,再到瓜州;是为旧道山南、山北两种走法。至武后天授二年(69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