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乐 孤掌之声 大音希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声之乐 孤掌之声 大音希声   我国儒家的“无声之乐”、禅宗的“孤掌之声”、道家的“大音希声”是哲学问题,又是艺术问题;是音乐的本体问题,又是音乐的审美问题;禅宗的“孤掌之声”、道家的“大音希声”还涉及宗教问题,“孤掌之声”还涉及佛教禅宗问题;它们的鼎足而立还涉及儒释道文化,儒释道音乐的交流、融合问题;儒释道在我国历史上能日兴并举,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机遇,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一个必然,因此,它们又涉及文化历史问题;儒释道的关系复杂、交叉、相互渗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民俗等等的相互影响至深至远,……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宗教界不倦探索的问题,这里不量拙力地做点思考。      一、儒释道“无声之乐”的提出      1 儒家《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曰: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2 释家:   《法华义疏》(隋吉藏撰)卷一云:“《大智度论》云:楗?槠磐酰?名童笼摩,此云树,居在地上十宝山中,诸天欲作乐时,身有异相,即飞上天,与紧那罗番休上下。初言乐者,无声之乐也,次是有声之乐,次是无声乐中之胜,次是有声乐中之胜也”。   《大方等大集经》(北凉昙无谶译)卷十二云:“夫音声者犹如虚空,不可睹见,不可宣说如虚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若声无者,声所了法亦复是无,是声空故一切法空,声寂静故诸法寂静,声不可见一切诸法亦不可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刺蜜帝释)卷三云:“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昆达磨顺正理论》(众贤造,唐玄奘译)卷七云:“是故依质所法音声,即能为缘生于耳识”。   释家提出了“无声之乐”,认为“音声为虚空,不可睹见,不可宣说”,“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听与声虚妄”,音声因缘“生于耳”。否定了“音”与“声”的客观存在,与儒家“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客观反映的认识绝然不同。   3 道家《老子》(四十一章)云:   “大音希声”。      二、儒释道“无声之乐”的描绘      我国描述“无声之乐”的诗、文多见,这里引述一些,以帮助我们对“无声之乐”的理解。   《庄子?天运》云:“无言而心说(悦)”。晋代河南人郭象子注曰:“心悦在适不在言”。“适”做满足、安适解。即心悦在于满足,在于安适,不在于言说。   《庄子?齐物》云:“乐出虚”。是说箫管内虚,才能出雅乐:反之,箫管内实什么音都不能出。还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氏是古代善于鼓琴的昭文。昭文之鼓琴有成有亏,鼓商则商,鼓宫则?m,谓“成”;鼓商丧角,挥宫失徵,谓“亏”。昭文之不鼓琴,反而无成无亏,五音尚能自存,道家认为有成有亏乖道,背离道;无成无亏忘智,因为“慧智出,有大伪”(《老子》十八章),所以道家提倡忘智的“无成无亏”。   《淮南子?原道训》云:“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听之不闻其声”。“无声而五音鸣焉”。道,无形也:万物,有形也:无形生有形故为物之大祖;无音生有音故为声之大宗。这就是所谓道无不在,所在皆无也。还说:“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宫为五音之主,故宫立五音之序成也。   《淮南子?缪称训》云:“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   在我国古代的士者中多有无弦琴的描述,这里略述数例:   1 《晋书?陶潜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传为美谈。   2 李白《赠临?场は亓铕┑堋吩疲骸按笠糇猿汕?,但奏无眩琴”。   3 白居易《琵琶行》云:“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 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云:“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曲源深。弹虽在指声在音,听之不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5 舒岳祥《无弦琴》引自《琴书大全?诗上》云:“琴在无弦意有余,我琴直欲并琴无”。   6 张随《无弦琴赋》引自《文苑英华》卷77云:“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   7 孟舒《无弦琴》云:“君子闲邪曰御琴,绝弦非为少知音。忘情自得无为理,默契羲皇太古心”。   8 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原始作者佚名)。   9 顾逢《无弦琴》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