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东北的王少舫――王仁安
王仁安这位地道的东北汉子,有着关东人固有的善良、豪爽、大度和多情的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块黑土地和父老乡亲培育了他,铸就了他成为一名掷地有声的著名导演和表演艺术家。这一评价,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那时的王仁安在四平地区,乃至关东三省的文艺界和众多观众的眼里,已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大家还送他一个雅号――东北的王少舫。界内人士都知道,王仁安与大名鼎鼎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从相识到相知相近,还有着一段师徒的机缘呢。这段往事,得追溯到1960年的金秋时节。当时的四平地委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决定在表演艺术领域内进行“南‘花’北移”。经过调查,于同年9月由四平专区艺术学校黄梅戏班(对外称团)去安徽省“移植”黄梅戏。学习队20人去合肥市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6人去安庆市黄梅戏校科班。在学习黄梅戏进程中,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学习队先后向专署文教处和艺校打了两次报告,主要内容是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表演特征与规律和以后建团需要,必须派一名男性未婚的、演过大戏的小生、导过大戏的优秀导演来学习队。同时,再派两名专业剧团女演员(主要演青衣、花旦)来队(刘乃玲就是其中的一员)。上级领导非常重视,1961年5月,王仁安光荣当选。此时的王仁安正在辽源市京剧团,以后又调到评剧团担任导演兼演小生。他的演出,曾受到了辽宁省沈阳评剧大家筱俊亭、花淑兰和韩少云的高度赞赏,认为辽源能有这么一位小生,是全国评剧界的光荣。人生道路是多变的。王仁安由辽源来到了四平,从此,他与黄梅戏艺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著名导演乔志良慧眼识英才,一眼就看中王仁安,认为此人无论从气质、扮相、嗓子还是功底,都是顶大梁的角色,也是当导演的好苗子。好学上进的王仁安得知乔志良在人前人后都夸赞自己,便毅然决定拜乔导演为老师。几乎是同时,又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发现,王仁安又拜在了王派门下专攻小生。当时安徽省的文艺界均为王仁安兴奋不已,认为能得到两位艺术大师青睐的人实不多见。这对王仁安来说,正如唐朝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样,喜哉!喜哉!
经过严凤英、王少舫、潘 俐、张云风等演职人员的热心传授,仅在一年零四个月之后的1962年3月,就正式成立了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乔志良不但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上指导了王仁安在导演方面诸多问题,王仁安又向王少舫学习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和《碧玉簪》等剧目。两位艺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使王仁安如猛虎添翼、蛟龙入海,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王仁安在艺术道路上值得大书特写的第一笔。诗赞曰:
黄梅金籽播南北,四海溢香结艺缘。
学子移“花”瓜累累,良师授业意绵绵。
明珠破土霞光露,慧眼识君帅气含。
成败人生风火路,八凭自己二凭天。
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之后,王仁安更有了用武之地,仅在1962年至1966年“文革”之前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王仁安就曾创作导演和演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大中小型剧目近40个,如《年轻一代》、《战地重逢》、《革命青春的赞歌》和《无尚光荣》等。该团不但在省内各市县演出,还应邀到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演出,每到一处均受到了热忱欢迎。王仁安的雅号――东北的王少舫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叫开的。
在此期间,王仁安曾几次被团领导上报(包括口头汇报),拟提升为副团长,但均以王仁安出身于“小资产、成份高”为由而被搁置再搁置。俗话说,水浅养不住大鱼。王仁安终于被上调到吉林省京剧团,以后又被吉林省吉剧团“挖”走。这期间,王仁安又导演了《龙江颂》、《夜幕下的哈尔滨》、《三夫人》、《空谷足音》、《五个黄昏》、《一夜皇妃》和《倒楣大叔的婚事》等剧目,大大超过了他以前所导演过的数量。
从上所述,笔者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剧目的排练,每一出戏的演出,无不浸透着导演(当然也包括作曲、舞美设计、灯光、服装、道具装置、效果和化妆等)王仁安的智慧和汗水。这是王仁安在艺术道路上值得大书特写的第二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担子的加重,王仁安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好为人师、目中无人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愚蠢的。“满招损谦受益”、“学无止境”,诚哉斯言也。于是,在“文革”期间被扣上“反动艺术权威”等大帽子而遭受批斗的他,仍然坚持读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顾仲彝的著作充实自己,后来又参加了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期全国导演训练班。王仁安从阿甲、李紫贵、张庚、刘厚生、林默涵、王朝闻和张君秋等大师讲课中,学习到了自己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
多年的艺术实践和生活积累,王仁安越来越体会到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必须遵循贵在创新这一原则。人家演什么,我们学什么,即亦步亦趋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