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俞振飞书法与演艺关系浅谈
俞振飞先生不仅是一位京昆表演艺术家,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早年临过汉碑,也曾摹《龙门十二品》,当然也一定临习过以王羲之作品为代表的南帖。他的书法刚柔相济,风流潇洒,流淌着京昆泰斗的情性。
如丙寅(1986年)初夏所书的一幅作品,就是俞先生85岁高龄时,挥毫赠送给弟子顾兆琳的。顾兆琳在昆曲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上造诣颇深,曾为大量作品谱曲,俞老为此书写了这首诗以示鼓励。此时俞老年事已高,但笔下仍然提按顿挫,棱侧起伏,筋骨清健,意态活泼。书作中流露出碑刻的书写风骨,用笔施墨特别着力,沉着流畅,尤其是“翻”“勘”等字露显出结字平稳,瘠肥合宜,外柔内刚的特点。
另一幅作品是俞老为学生的毕业典礼题词,这幅书作字形略显瘦长,以楷带行,因而在笔法上圆笔的因素增多了,顿挫刚硬的线条减弱了,用笔流畅自如,轻松活泼,有一些赵(孟?\)、董(其昌)的意味。但仍然保留了俞老书法用笔雄厚、结字稳重独立的鲜明特征。
学者蒋彝指出:“在中国,任何可以称为艺术作品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有某些联系。” 美国美学家苏珊?格朗说,各门艺术“正是因为它们之间互有区别,才使得它们之间具有各种高度专门化的积极有意思的关系”。书法与京昆表演是截然不同的两门艺术,但它们都由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所孕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剪不断的血脉联系。当一位表演艺术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时,书法必然会对他的表演艺术产生积极影响。有感于此,我将不揣浅陋,尝试对俞振飞书法艺术与其表演艺术的关系作一番探寻。
书法讲究“字外功夫”,演戏讲究“戏外功夫”。一些著名的戏曲演员都十分注重戏外功夫的培养,正如俞振飞所说,许多前辈艺术家“平时学书学画,多方汲取艺术营养,以充实丰富自己,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同志,无不如此。”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期练习、欣赏书法,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得到愉悦,精神得以升华,有助于文化人格的养成。俞老的书法不紧不慢,抑扬顿挫,刚健中见婉约,粗犷中见纤细。欣赏他的书法,如面对一位心正气和,中庸有度的博雅君子。俞振飞的戏曲表演以“书卷气”著称。对于“书卷气”的概念,评论者多有关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重视俞老本人对此的解释, 他说:“‘书卷气’不仅指剧中人物的姿态、风度和气质等等,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风格及其精神。”简而言之,“书卷气”是通过剧中人物转达出来的演员的一种表演风度。俞振飞的表演有骨力而不矜持,潇洒而不失法度。这种与其书法风格基本统一的表演风度,不能不归之于俞老心灵深处儒雅的文化人格。而他的文化人格的养成,又不能不说与其长期陶醉于书法有关。
书法也丰富了俞振飞的表演手段,他曾不止一次地在舞台上当场挥毫,用书法为人物服务。据专题片《百年振飞》提供,俞老一生擅演《太白醉酒》,曾根据剧情需要当场书写李白的《清平乐》三章。另外,他在《人面桃花》中饰演崔护,也曾在舞台上当场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应该说,在戏曲表演中,演员不用虚拟手法,而用高超的技艺以表现剧中人物的风采,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这里的关键一是演员要有某种绝活;二是这种绝活的运用不能是为了炫耀,演员在舞台上以塑造人物创造角色为最高目的,一些技巧的运用应该是首先为人物塑造服务的。俞振飞的书法形象温润儒雅,刚柔相济,这与两位古代诗人的身份相契合。无怪乎当年俞振飞每演至此,台下都要掌声雷动。这既是为他的书法艺术鼓掌,更是为他在创造人物过程中添上这亮丽的一笔而鼓掌。
书法与戏曲表演还有没有更深层的互动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当然,对这方面的比较分析不能以刻舟求剑式的方式去妄加论断,还得从文化心理等方面加以比较并宏观地考察。这里,我尝试从气――中国艺术中处处可碰到的“气脉”入手,分析一下俞振飞书法艺术之于其舞台表演的内在互动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法艺术中,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体现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记白云先生书诀》)可见书法重视“气”,强调气脉连贯,相互照应,方可呈现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俞振飞的书法,就可感受到其中连贯之气脉。正因为这些作品有连续不断的气脉,一字字、一行行才能流通照应。如本文所附的两幅作品,就都是线条灵动,累累如贯珠,气脉流畅贯通。
京昆表演也讲究气。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苦练基本功时,只有把“内练一口气”摆在统率地位,才能把“筋骨皮”练得稳准狠。有人在评说京剧名伶谭鑫培的艺术成就时指出:“夫气,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谭鑫培明白养气之诀,故其承接收放,顿挫抑扬,圆转自如,出神入化……”(陈彦衡)而俞振飞在京昆表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