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古代五官科的重要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docVIP

医学论文-古代五官科的重要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古代五官科的重要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

医学论文-古代五官科的重要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先秦至1840年中医药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古代五官科发明创造的主要文献线索、文物情况和图片资料进行梳理,按朝代纵向发展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主要的、有较大价值和研究意义的五官科医疗技术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展现中国古代五官科的发展脉络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古代 五官科 发明创造 器具 从中国远古到1840年间形成的中医药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传统医学体系,而五官科作为中医组成部分,是中医局部疾病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形式。在中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五官科医疗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料,并有种类丰富的五官科器具发明、流传。这些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论著、文物、图片,按朝代纵向发展对我国古代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五官科发明创造进行系统归纳、综述,阐述古代五官科发明创造的成就及其发展,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官科器具,展现我国古代五官科医疗技术的发展脉络。   具有发明创造价值的古代五官科医疗技术   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家治疗白内障眼病时所发明的一项技术,我国早在1000多年前已能实施这项手术,这无疑是世界眼科史上的创举。唐代《外台秘要》[1]在“脑流青盲眼”(即白内障)中提出“……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这是我国医学著作中关于金针拨障术的最早记载。杜牧《樊川文集》亦记有擅长金针拨障术的两位眼科医生,他们对白内障的病变位置、颜色、手术适应症、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问题已积有较丰富的经验。从当时多位著名诗人的诗歌中也可看出唐代的金针拨白内障手术相当普通。明清时期对金针拨障术进行了总结和提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璐所撰《张氏医通·七窍门》[2]上列有“金针开内障”专节,详细讨论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症与具体操作方法。对病人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应,翳的颜色、形状、老嫩,以及眼球的硬度等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详细介绍了大小形状各异的金针、拨障时的注意事项、并发症的处理等,并专列造金针一节,介绍金针的大小、粗细、刚柔等内容。书中提及瞳神内夹道(即虹膜与晶体间的狭窄空间),是古代唯一明确指出这一最关键的拨障路径者。对术中出血的原因,明确指出是因进针后触着黄仁造成,此与现代临床观察一致,说明张氏对针拨内障这一重要并发症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经大成》所载手术操作八法,符合科学原理,它同现代西医白内障摘除术比较,有不易出血、手术反应轻、术后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等优势[3]。现在,我国又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针拨套出术”,不但能剥离眼球上的混浊晶体,同时能将晶体套出,这比国外的晶体摘除术要优越得多。   对于针拨内障的进针部位,早在《审视瑶函》[4]即有“离黑睛与大眦两处相平分中”之说,但因大眦靠近鼻部,术中操作不便,黄庭镜将其调整为“风轮(即黑睛)与锐眦相半”。此部位至今在针拨内障术中沿用,经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意义。   砷剂失活牙髓技术 东汉张仲景已首载使用含砷剂失活牙髓治疗龋齿的方法,《金匮要略》[5]有“小儿疳虫蚀齿方”,其处方为“雄黄、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其中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砷。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也记载了以雄黄末塞牙孔口,再用烙铁烙之以治疗龋齿的方法。至明代《本草纲目》[6]记有用醋调砒霜,待干取粟粒大,以绵裹安齿缝内,第二天取出的医疗技术。砒霜为自然砷,该法所载用药量及失活时间,并要求来日取出都是较科学的。美国的斯普纳(Spooner)于1836年始用砷剂失活牙髓,该技术到今天仍是临床常用,较之我国相关技术发明约晚1600年。   镶牙技术 我国在唐代时期就发明了较为先进的镶牙技术——汞合金牙齿充填术,据《新修本草》[7]记载:“用白锡和银箔及水银合成之,凝硬如银,堪补牙齿脱落。”这是世界上用汞合金补牙的最早记载,而英国人Bell最初使用汞合金是在1819年,比我国晚了约1200年。目前镶牙所用汞合金仍由水银、银、锡、铜、锌以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牙齿再植技术 牙齿再植即将牙齿拔除,加以处理后,再将其固定于牙槽窝中,以治疗慢性根尖周围炎和外伤所致的牙齿脱位等。据记载,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植牙术。如《圣济总录》[8]有治牙齿摇落,复安令著,坚齿散方:“齿才落时,热粘齿槽中,贴药齿上,五日即定,一月内,不得咬硬物。”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关于植牙处方及手术的记载。诗人陆游也有“染须种牙笑人痴”的诗句,而楼钥《玫瑰集》载:“……凡齿之有疾者,易之以新……使人保持终身编贝之美。”表明当时植牙技术已相当高明并已普及,而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