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地制度
第2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Land Tenure System in Rural China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发展完善的方向? 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 农地制度历史遗产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并存着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的二元制度,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次要地位。 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地主残酷兼并土地,占有绝大多数土地,残酷剥削佃农;另一方面,农民大众渴望“耕者有其田”,顽强抗争。 哪一个阶级、政党及其领袖,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土地问题,就将主宰中国。 二,近现代中国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系统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地权的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天朝公有,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但未能付诸实施。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提出了三步走的“平均地权”主张:限田;赎买国有;耕者有其田。但未能付诸实施。 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土地问题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问题,把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制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实施,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最终夺取了国家政权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解放区已有1.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进行了土改,获得了3.7亿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的土改展开。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由此形成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农业。 二,道路:合作社 经典作家的合作化理论—— 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小农对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矛盾的心态 用合作社,并辅以示范和帮助,逐渐地把个体小农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第二阶段(1955上半年):农业生产初级社(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使用,收入不仅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土地和大型农具也入股分红——“半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1955夏-1956):农业生产高级社(土地等大型生产资料归集体公有,统一经营,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 *注意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很多地方是“一步登天”跨入社会主义 对农业合作化的基本评价: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第三节 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失败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人民公社是在炽热的政治氛围和很短的时间中,通过“小社并大社”进行和完成的。 1958.8-11月,三个月内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4万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达99%。 二,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 1,“一大”:生产的规模大(大呼隆) 2,“二公”:公有化的程度高(归大堆) 3,“三平”:分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4,政社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人民公社弊端的初步显现——公社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的下降 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部调整 1960年11月,党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2条)开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的偏差。 1962年9月《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60条)缩小人民公社的核算单位,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但是,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安排没有改变。 三,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 1,产权弊端 理论工具:产权理论的要点 (1)产权的内涵:产权是人们制定的行为规范。 (2)产权是一组权利(权利束),一般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3)产权可分解于不同的主体,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机会,因而可以提高效率;但界定给每个人的产权必须是排他的。 (4)产权的类型及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