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3-4-5节 教育心理学PPT.ppt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3-4-5节 教育心理学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3-4-5节 教育心理学PPT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 (1)学生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授课方式。 (2)学生选择信息源。 (3)师生共同制定契约。 (4)课堂结构安排的变通性。 (5)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 3.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评价(讨论):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这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个成就是“客体永恒性”(大约在9-12个月)。 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这个阶段,儿童从事很多象征性游戏。如唐诗所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没有运演的可逆性,也没有物体守恒性。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趋向按照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按照逻辑的顺序给客体排序,进行递进性思维。 ●具体运演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至成人) 儿童从11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符号、隐喻、归纳、演绎等等)。 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讨论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 2.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3.人本主义典型的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人物简介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苏联杰出心理学家,被誉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地位仅次于皮亚杰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和A.H列昂节夫及A.P鲁利亚共同组成了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二)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把人和动物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即个体以直接的方式和环境进行互动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感知觉,记忆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的心理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心理。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