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 教学课件
第二讲: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概况 一、存在主义兴起的背景 二、存在主义的形成发展 三、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 一、存在主义兴起的背景 1.时代背景 ◆一战的爆发粉碎了欧洲现代文明的优雅与乐观 ◆战后爆发的经济危机加剧了人的忧虑、失败情绪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工具理性主义所带来的异化和人 “无家可归”的精神萎靡 2.传统形而上学遭遇现代危机 ◆传统形而上学“知识论”的理性主义: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推动: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 A: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活动不是依据某种抽象的理论原则,而是非理性的本能的激情,人是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预言了“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直接结构了理性主义的“虚妄”。 B: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消解主客二元对立,使哲学回到本源性的同一的世界,即由研究物、现象回到人的“纯粹意识”,研究“自我意识”是如何构造“现象世界”的活动过程。现象学方法直接成为存在主义思潮的哲学方法,即从人的主体的意识、情感体验出发研究物质世界的状况。 二、存在主义思潮形成发展的状况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存在主义主要在德国产生并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 第二阶段: 20世纪30—50年代。存在主义运动由德国转到法国,代表人物:萨特、梅洛-庞蒂 第三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末。存在主义开始席卷西欧、波及东欧并开始在美国、拉美地区流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8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存在主义从哲学领域开始扩展到文学、艺术、社会学、教育、宗教以及影响黑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 三、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1、存在主义把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存在主义既反对“知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也反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主张从“存在”本身即人本身来研究本体论问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赋予世界一切存在的真实的意义,人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2、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揭示是存在主义的重要 特点。 存在主义认为只有人的心理体验和纯粹意识才是人的真实存在:孤独、忧虑、烦恼、沉沦、死亡以及恶心等。存在主义思想家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敞开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以此切入真实的存在、澄明人存在的意义。 3、存在主义表现出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态度。 存在主义汲取现象学的方法,把人的存在还原为先于主客、心物对立的“纯粹意识活动”,主张回到本源同一性的存在中。 4、人的自由和超越性是存在主义的共同主题。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 海德格尔:把人的自由与人的非本质的“沉沦”状态对立起来。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四、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 1.存在主义所揭示的现代社会人的存在的沉沦状态以及世界的荒谬性质,对于反思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文化矛盾,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启发意义;它凸显了人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切中了现代人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特别是把人从理性主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敞开了人的非理性方面,表达了现代人追求自由的内在心里渴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存在主义力图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存在论从认识论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使存在论从“无根”的本体论发展为“有根”的本体论,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3.存在主义的主要问题: 对人的理解及其自由观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存在及其自由的制约,具有抽象性。存在主义总体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存在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的同时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思想泥潭。存在主义只看到科技理性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它的积极方面,在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过分渲染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悲观主义的理论色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介绍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1926) 《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 《真理的本质》(1943) 《形而上学导论》(1953) 《什么是思》(1954) 《诗、语言、思》(1971)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创始人。1889年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家境十分贫寒。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哲学和现象学的研究年鉴》编辑工作。胡塞尔非常赏识他,认为海德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