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漆器工艺杂谈之一
在我国流传着一种久负盛名、长盛不衰且为世人所青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漆器。无论从其胎骨、造型、漆上饰纹或是器表髹饰来看,均属精妙绝伦、光鉴照人,深得古今中外,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各个阶层人士的厚爱。在文物学界,许多学者甚至将其与同样享有盛誉的瓷器和丝绸并列,视作古老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代表。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传统髹漆工艺,在众多的传统艺术领域里无可动摇地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它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漆器。据考证,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有一件木质碗,该碗的内外用红色涂料涂饰,据分析:“它的物理性能和漆相同”;在江苏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发现了漆绘彩陶尊和罐各一件,经测试其器表之棕色涂料是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葬里发现了两件形似瓢状的薄胎朱漆器,经过碳十四测定,为两件出土器距今约为3400-3600年:在江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内也出土了两件涂黑漆的残木器。可以肯定地说,早在距今5000年前,人们就已开始使用漆器了。当然,最初人们只是利用漆液去粘连或涂抹、加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后才逐渐进入漆器制作阶段,并由此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的。
漆的发现和应用
中国古代对漆称谓的定义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有东汉许慎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许称:“漆,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漆如水滴而下也”。而今学者史树青先生则描绘得更为详尽,他说:“漆宇,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树皮,以竹管外导,下部从水,像木汁流出状。现在我国产漆的地方,取漆的方法,还是将漆树切口,用竹管外导,使漆液流入桶中。”从而以形象且生动的文字描写启知人们,漆,就是由漆树上割取得到的一种汁液,此种液体呈乳白色,漆;是我国特产之一,故又称“国漆”,也称之为“生漆”“大漆”“土漆”或“天然漆”。
漆树属落叶乔木属,叶呈椭圆形,为羽状复叶。其树高大者可达二至三丈。据调查得知,该种落叶乔木在东经九十七度以东、北纬三十八度以南的中国较广的区域里均有分布,其中,尤以湖北、湖南、河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产量最高。我国土生的漆树,其产出的漆液品质最好,其学名为Rhus Verniflua。
漆是漆树之皮层被割破至漆液沟后漫滴而下的一种极其浓厚的汁液。此种汁液经收集后裹于细布之内拧绞(以求筛去杂质),而滤下之液体,是为生漆。将之倾注于陶质或木质(忌用金属材料)的桶或钵内,水平置放在木架板上或专用柜内。端取时,要似持满碗水般平端,以免漆液四处流淌,造成部分漆液因干燥而结皮浪费。使用后剩余之漆,其容器未及漆液之上部内壁务必收理清洁,取质地细密坚韧之物(古人以何种材料为之目前不得而知,今日漆工多用牛皮纸)遮盖其上,细心理妥纸之边缘并努力使之紧覆液面,以杜绝外界空气之侵入。然后,取纸板或木板封盖于上,然后置放于能避日光及水气之处。通常,生漆贮存的环境温度以25℃为宜。
一般来说,在人们视觉上,生漆如果呈现为乳白色,较为黏稠,而在嗅觉上能感知阵阵浓烈酸香味的,则被奉为上佳之品。采用这种漆液去涂刷物面,则可以看到在整个干燥结膜的全过程中,其颜色先由乳白色逐渐转换为乳黄色,然后,由黄转红,继而变化为紫红色,最终则形成一光亮可鉴之极其坚硬的黑色膜层。也正是如此,我国漆艺界对生漆素有“白似雪、红似血、黑似铁”的赏评之称。审定一种漆液之好坏,通常以此作为衡量准则。生漆如果转色缓慢、挑起不成丝,则说明漆液自身含水量高,挑起成点状滴落则是为次漆。如果极难转色,且挑起呈块状向下掉落,则其不仅含水量极大,而且渣脚重(带灰色),鼻嗅之有腐败气味,是为不易干燥的变质漆,万不可启用。
生漆干燥结膜后的膜层,经现代手段测试,发现其具有耐酸、耐碱、耐光、耐水、耐磨、绝缘和防潮、防霉等优良特性,所以,可将之施用于很多领域,故而也就理所当然地享有(涂料之王)的美誉。
漆器制作方法
关于我国古代漆器的制作,这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记载中极为鲜见,有也只是片言只语,且少有论及其具体操作工序。相传我国第一部见于著录的专科书是五代时朱遵度的《漆经》(详见《宋史?艺文志》),共有三卷,是一部漆艺专著,可惜早已失传。有宋以来,在漆艺论述方面较为详尽的当推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所著的《缀耕录》和明代隆庆时黄成所著的《髹饰录》及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等书籍,而其中又以漆艺家黄成著述最为完整。通览上述书载内容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之逐一辨析,则漆器之制作工艺大致可以概括为制作胚胎、器表涂刷和漆上装饰这三大步骤。
胚胎制作
器为有形之物,而形则非质不能成立,泛言之,则任何物体均不可无质。明黄成在《髹饰录》中将之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1)--1.2.1 植物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ppt VIP
- 2025年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912.pdf VIP
- 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VIP
- 大学物理1-1质点运动的描述.pptx VIP
-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博物馆里的抗战教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pptx VIP
- 中国机长观后感中国机长观后感范文.pdf VIP
- 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含答案统编版 .pdf VIP
-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pptx
- 课题申报书: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医学教育创新融合途径研究.docx VIP
- 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语料数据生态构建与治理研究.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