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经典少儿电影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重估
[摘 要] 纵览近百年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诞生了众多的经典儿童人物形象。如其中的流浪儿形象,就凝聚着时代的悲苦与儿童天性的扭曲及其挣扎;革命儿童形象,渗透着建国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其儿童思想的人为拔高;新时期城市中学生、农村儿童形象,表现着和平年代中改革开放对儿童意识的冲击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与时代特色,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并对中国儿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需要学术界认真分析借鉴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 儿童电影;人物形象;审美意义
1918年,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很快就得到了中国电影界的反响与重视。1922年,由但杜宇拍摄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顽童》上映,拉开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序幕。在这以后8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诞生了400多部儿童电影,成为中国百年电影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中国儿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儿童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政治文化的干预,也经历了民国时期、建国30年以及新时期文学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经典电影,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借鉴的电影文化瑰宝。笔者结合近百年儿童电影创作的历史实际与时代背景,对其塑造的儿童形象予以归类分析,以图管中窥豹,为以后儿童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流浪儿形象:民国时期儿童电影中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民国时期,中华大地战争纷扰,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家散,也就使得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形象,既凝聚着时代的悲苦与无奈,又渗透着儿童天性的扭曲与抗争,也必然会被广大电影艺术家所重视,并相应诞生了两部经典电影《迷途的羔羊》与《三毛流浪记》。
《迷途的羔羊》是1936年由蔡楚生编导的一部著名影片。其主人公小三子,受战争迫害而成为孤儿,只身到了上海,过着流浪的生活,饱经艰辛,备受歧视。电影以此展示了感人肺腑、令人泣下的社会悲剧,为流浪儿的命运发出了呼喊和控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尾尤为震撼人心:“小三子因偷面包而被警察追逼到摩天大楼顶端,在绝望的痛哭声中戛然而止,随即推出字幕:各位,假如这些‘迷途的羔羊’――无辜的孩子们,是你亲爱的弟妹或者儿女,你应该有什么感想?”电影在控诉黑暗社会的同时,编导还着力刻画了孩子纯真可爱的性格和美好心灵,更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人们对流浪儿童的同情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毛流浪记》是由阳翰笙根据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改编而成,1949年上映后不仅在本国备受赞颂,盛演不衰,而且在国外也广受欢迎,多次获奖,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儿童电影之一。电影最大的成就是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刻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流浪儿的艺术典型,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人公“三毛”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加倍喜爱和珍惜。在艺术上,电影中三毛头发的奇异造型保留了漫画风格,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效果。影片的风格并非一味的凄苦,而是保持了讽刺和幽默的漫画特色。这在当时过多地承载社会问题的儿童电影中,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也使这部电影成为民国时期儿童电影发展中的巅峰之作。
二、革命儿童形象:新中国三十年儿童电影中的杰出创造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题材的文学与电影成为最流行的艺术形式,并被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赋予了述说政权合法性与教育人民的重任,儿童电影也不例外。但相对于其他革命题材的作品,经典儿童电影渗透了儿童的乐趣与机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极“左”思想对艺术的损害,诞生了一批被人广为传诵的经典儿童电影。
1963年,由徐光耀编剧的《小兵张嘎》公映后,反响十分强烈。它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其中年仅十二三岁的主人公张嘎子,成为儿童故事片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电影描写的主人公张嘎,其身上最令人喜爱的是浑身洋溢着宁折不弯的“嘎劲”,也就是那股倔强、机敏,但同时又人小鬼大、淘气任性,从而使得这个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并使影片成为广大青少年生动的教科书。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思想上的深刻程度、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探索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8年间没有摄制一部儿童影片,直到1974年,根据同名小说集体改编,李俊、李昂执导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上映,立即引起轰动。电影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描写了10岁的潘冬子在失败及挫折中迅速成长,其勇敢机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性格刻画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