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CR-DGGE和Q-PCR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皮肤-中国水产科学.PDFVIP

应用PCR-DGGE和Q-PCR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皮肤-中国水产科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PCR-DGGE和Q-PCR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皮肤-中国水产科学.PDF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年 1 月, 24(1): 156164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研究论文 DOI: 10.3724/SP.J.1118.2017.15480 应用PCR-DGGE 和Q-PCR 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 皮肤、鳃和 胃肠道菌群结构 1, 3 2 1 1 1 孙豪 , 时云朵, 倪学勤 , 刘倩, 曾东 1.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2. 四川省水产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0; 3. 雅安市农业局, 四川 雅安 625000 摘要: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 重(high weight, HW)和低体重(low weight, LW)斑点叉尾 (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 为斑 点叉尾 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 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是皮肤的优势菌群;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 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 群。HW 斑点叉尾 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 LW 斑点叉尾 P0.05 。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 ( ) 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和酵母菌属(Saccharo- 1.97 7.69 6.19 3.83 6.13 3.92 4.26 myces) 的拷贝数分别是 10 、10 、10 、10 、10 、10 和 10 , 均显著高于LW 斑点叉尾 (P0.05) 。 结果表明, 斑点叉尾 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 LW 和HW 斑点叉尾 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HW 斑点叉尾 菌群多样性增加。 关键词: 斑点叉尾 ; PCR-DGGE; Q-PCR; 皮肤菌群; 鳃菌群; 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7)01015609 斑点叉尾 (Ietalurus punetaus)原产于美洲, 业的可持续发展。宿主正常菌群是益生菌的主要 是全世界公认的适合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1984 来源。目前, 渔业动物正常微生物的研究多在胃 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该物种, 通 肠道, 且大多采用活菌培养法, Luo 等[5]用平板培 过多年的试养与推广, 已成为中国普遍养殖的一 养法筛选出斑点叉尾 源枯草芽孢杆菌 BHl344, 种重要经济鱼类, 但在斑点叉尾 规模化养殖中, 但未对其菌群结构进行研究; 而对鱼类鳃和皮肤 暴发性死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其产量和经济效 的微生态, 以及比较分析不同体重鱼类的微生态 益[1] 。目前, 对鱼类疾病的防治主要是用抗生素类 的研究较少。此外,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