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名人之乡-青田县政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篇名人之乡-青田县政府.doc

第四篇 名人之乡 青田自宋以来,学风日盛,名人辈出,有皇族太子、朝廷宰相、高官和开国功臣;有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有国民党政要及诸多高级将领;有著名爱国人士及当代国家领导人,世称名人之乡。前志在人物编中已作传48人,简介65人,入表297人。按续志要求,充实调整,本篇作传记16人。入名录216人。 第一章 传记 本篇作传的16位名人中,汤思退、陈言、刘基、陈琪、陈诚、章乃器、曾绍文、赵希怿、陈诏9人,前志已在人物编中作过载述,本篇延续前志,增加新内容,再作载述。新增列入名人传记的有富弼、朱胜非、赵与愿、刘耀东、陈慕华、姚立、林艺圃7人。 林三渔、张苏、张仕宽、郑秾、金直夫、金映光等6人,前志已简介,续志在《华侨之乡》相关章节中,分别充实资料再作载述。 前志人物编中已作传和简介的陈葵、季文龙、王金宝、章楷、周定、麻植、张学东、张弦、章秋阳、周芝山、郑磊俊、徐志仁、潘香凤、洪庆和、力扬、蔡思有、陈栖霞、陈碎然、陈铭奎、伍律、郭永芳等21人,未发现新资料,本篇不再列入。 第一节 古代名人 富弼 富弼(1004~1083),字彦国,乳名皋。北宋青田南田人。宋朝名相。 富弼始祖富韬,唐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唐末避乱隐居南田泉谷村,卒后葬南田为观寺。据刘耀东《南田山志》载述:富弼始祖籍居南田。富弼二、三、四世祖遂籍河南。富弼后裔富氏第七世孙富直亮、富直清兄弟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弃仕归里由河南还居南田泉谷,元代又迁居西坑梧溪,繁衍至今。 宋乾兴元年(1023),富弼十九岁时陪父到西坑祭祖扫墓,曾立有陶质铭文一块(长37.5厘米,宽20.5厘米,厚5.8厘米,重8.6千克)。铭文内容为:“宋乾兴元年曾孙言自洛率男弼拜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富氏第二十六代子孙在梧溪建富相国寺纪念名相富弼。 富弼为北宋名相,出生在洛阳。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变法,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以司空致仕,晋封韩国公。与北宋名相韩琦齐名,时人称之曰“富韩”。 富弼少年刻苦好学,为人有大度。范仲淹称其有“王佐之才”,并将他引荐给名相王曾、晏殊,深得二人赏识。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步入仕途,授监丞和签署河阳判官。历任绛州通判、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等官。仁宗康定年间,西夏与宋王朝发生战争,因派去监军的太监黄德和率军先逃,大将刘平战败被俘,不屈就义,反被黄德和诬为投降。事情败露后,富弼仗义执言,坚持追究黄德和的罪行,为刘平雪冤。在富弼的坚持下,黄德和被处以腰斩。当时的边疆形势非常危急,而宋朝旧有的体制是宰相主管行政,枢密使主管军事,各不相知,造成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不协调。富弼察觉到这一弊端,建议由宰相兼枢密使,得到朝廷采纳。庆历二年(1042),契丹乘北宋陷于西北战事之机,趁火打劫,屯兵境上,遣使索取宋关南十县之地(即周世宗征讨契丹时夺回的领土)“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郑、蔡河阳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扬州武宁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改亳州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赠太尉,谥文忠元祐初,配享神宗庙庭。哲宗“显忠尚德” 篆其碑,命苏轼撰文刻之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号桐轩,南宋宰相。河南蔡州出生,祖籍青田海溪。祖父朱戴、父朱克明都在蔡州任职。北宋后期,宋室渐趋衰弱,金兵进犯,社会动荡,朝臣纷纷相率南迁以图偏安。朱族初移缙云,后定居青田海溪,太公朱迟、朱允、朱戴死后墓葬海溪。据清乾隆三十七年夏四月修编的《海西羲阳朱氏宗谱》载述,胜非已是第五世,宋高宗曾赋诗“赐功臣朱胜非”,两次下旨敕命朱胜非为相。 朱胜非出生小商家庭,幼有志气,机敏多谋。崇宁二年(1103),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政事。是年,金兵攻陷京师,掳去钦徽二帝,史称“靖康之耻”。胜非忠君爱国,逾年,至济州请徽宗子康王赵构抵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并上疏请施仁义之道,攘夷四方,光复大业,得到赵构称赞。建炎二年(1128),授胜非尚书右丞。建炎三年(1129),应忠臣推举,授任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胜非任宰相后,支持岳飞抗金,积极主张收复襄阳。朝廷赞扬他“赋民养军而民不忧,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特授他为通议大夫。建炎三年(1129)辅佐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以东南为依托的抗金中心。期间,发生苗刘叛乱,要挟高宗传位于年幼太子。朱胜非以谋略稳住时局,联络韩世忠、刘光世勤王之师,逼使苗刘同意高宗复位。但自己却因叛乱乞请罢官,降知洪州(南昌)。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九江)。建炎六年(1131)江州失守,朱胜非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