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doc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而制度选择目标(改革目标)是指制度创新主体在既定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所期望实现的未来制度安排。由于我国已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选择目标,所以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是,如何评价既有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应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才能在既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以尽可能低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樊纲,1993a)和尽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樊纲,1993b)。制度变迁大致上可区分为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两种方式。我国目前所选择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①(杨瑞龙,1993),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奕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形式的主导因素,非政府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一般需得到政府的认同或批准才可能被全部或部分满足;(2)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通过使权力中心及它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诺思,1981)。政府主体获取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零并不必定导致每个行为主体的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大于零;(3)政府主体借助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经济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式的行政系统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实施、监控制度创新。为防止下级政府或非政府主体利用上级授权谋取自身利益而使改革发生变形,客观上要求维护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权威性;(4)在既有的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约束下,政府主体通常偏好于渐进的改革方式。渐进式的特征有:一是增量改革,即着眼于在资产的增量配置上引入市场机制;二是试验推广,即每项改革方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然后再推广;三是非激进改革,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林毅夫等,199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制度选择目标,它应具有以下共性:(1)每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都力图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占有和支配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行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与其占有的资源数量(包括权利)、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配置相联系。也就是说,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2)在产权明晰化的条件下,行为人在市场交换中对他所买卖的商品或劳务有着完全的选择自由,即任何个人或团体均不能强制行为人进行非自愿的交换。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行为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上展开平等竞争;(3)行为人必须对其自由选择的后果承担完全的责任,即收益与风险是相对称的;(4)在决策权分散化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体系为行为人的自由选择提供信息和激励,并自发地协调他们的理性选择行为;(5)政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司法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即帮助谁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以及保护这些权利不受侵犯,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及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我国所采纳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否与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制度选择目标相兼容?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也许是在既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并在以较低的成本启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它在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是否存在改革极限?能否在既定制度变迁方式下超越这些极限?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能否通过制度变迁方式的调整或转换超越这些极限,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制度选择目标?需创造什么条件才能形成与制度选择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变迁方式? 一、制度供给主体的偏好及利益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 作为制度选择目标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产权关系明晰化,因为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只有明确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公平竞争、风险自负、激励相容等市场规则才可确立,从而可通过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利。所以,被选择的制度变迁方式只有能够促进而不是阻碍排他性与可转让性产权规则的确立,它才与既定的制度选择目标相兼容。 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由于政府在政治力量的对比及资源配置权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支配着具体的制度安排。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通过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权力中心及由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以赢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抑制对其执政地位构成潜在威胁的反对派势力的生长。为此,政府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设定不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