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视觉、图像与建筑 简单看建筑对都市视觉文化的回应精选.doc

视觉、图像与建筑 简单看建筑对都市视觉文化的回应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觉、图像与建筑 简单看建筑对都市视觉文化的回应 摘 要:随着文化的一统观念被否定,视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所谓的“奇观社会”,图像开始成为人们最优先选择的文化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筑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从早期的蓬皮杜中心到后来的毕尔巴鄂博物馆都是建筑师对于奇观社会作出的回应。然而如果能真正的正视图像和视觉刺激泛滥的现状并适当的加以转化,并寻求能够反映这一现状的建筑表达。这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和突破口。 关键词:视觉文化 奇观社会 图像 建筑 1 视觉文化与奇观社会   随着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单一等级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统观念被否定,视觉观念开始取代文学等艺术手段居于统治地位。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面对当代涌现的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的倾向,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按照新奇、轰动、同步、冲击来组织社会和审美范应——在视觉艺术中找到了主要的表现。[ (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 蒲隆 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及对总体性的把握,在后现代文化中让位于视觉文化的强烈冲击力:“现代主义本身基本上说还是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和文学的话语。在后现代主义中,文学迅速的游移到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化的靓丽辉光所普照。……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视觉出发。它是一种图像和图画不仅相互纠缠,而且可以互换的视觉文化。”[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图像时代,胡菊兰 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5]   视觉文化缩小了观察者和视觉经验之间的心理和审美距离,强调同步性,重视冲击力,从而强化感情的直接性,把观众拉入行动,而不是让他参照经验,这恰好迎合了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现代世界是一个都市世界,大城市生活、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如此,视觉文化在当代都市中找到了最好的舞台,双方各自成为对方力量的倍增器,与此两者的融合即产生了所谓“奇观社会”。法国理论家、“国际境域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在1967年出版的《奇观社会》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的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Guy Debord,the society of spectacle,New York:Zone Books,1995,P12] 2 图像痴迷与建筑   在这样一个被媒体和图像充斥着的社会里,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人们不再耐烦阅读文字,而是倾向于选择更直观、明了的图像媒介。图像成为文化消费中最通俗易懂和日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这是一个通过图像定义现实,视“外观”优于“存在”,视“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而建筑由于其特殊地位,承载着社会和文化内涵,因此必然成为视觉文化所寻觅的载体。   建筑作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和图像狂热的冲击,同样被媒体所操控,日益被图像化。城市空间乃至建筑的立面都被约化为一种二维表面上的图像,人们关心的是包括着物体的六个面的图像,而非物体的实体和内容。海德格尔首先关注到这种将本身非视觉的东西视像化的过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事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李翔宁,图像、消费与建筑,建筑师,2004,8:P89]   图像对于今天的建筑进行的侵蚀带来了设计的图像化和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契机让我们在今天的建筑中给与积极的回应,至少对图像化的思考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建筑的视角。 3蓬皮杜文化中心   蓬皮杜文化中心就是“奇观社会”现象早期阶段的绝佳注解(图1)。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 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