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运腕运指”精选
谈“运腕与运指”
谢喑璞著
我是中国书法网的常客,在中国书法网的[书法研究]中细读了许多“书法专论”,如研读了刘兆林先生的《张冠李戴的“用笔千古不易”说》、瞳人的《用笔论》,拜读了黄玉泉先生的《关于中锋用笔最权威的研究》。近日,偶而翻出几本书法方面的书,发现几位前辈,如沈尹默、潘天寿、邓散木诸先生,关于运笔中的主张是一致的。他们都主张运腕,而不主张运指。
例如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一书中,在批评李煜、包世臣等人的运指主张之后声明:“这个问题关系书法者甚大,所以不能缄默不言。”潘天寿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有一段话:“关于执笔的方法,自来各家的议论是非常杂乱的。其中最荒谬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所谓拔镫法的搅不清,一件是运指说的行不通”,邓散木先生的《怎样临贴》中强调:“首先要注意的是写字必须以手腕运笔,而不可用手指运笔”等等。
几位先人德高望重,书艺精湛,蜚声中外,笔者景仰之至!然而,对他们只主张运腕,而竭力排斥运指的主张,却不敢苟同。“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笔者抱着这一真诚态度,谨将此文呈沈尹默,潘天寿、邓散木三老在天之灵, 同时就教于当世大方之家。
关于运笔主张之争,可谓由来之久。让我先对历史上的一些有关论述作一个简单回顾吧。
早在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索靖在《草书势》中提到:“……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从这段话,可知杜度运指,伯英(张芝)运腕,——出于文字上的工整,索靖才那样写。索靖的本意是指和腕都是必不可缺的。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著的《笔势十二章》提到“踠脚兆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撚即捻,要使笔管(根据需要)以自身为旋转一个角度,只有用手指捻动,这说明书圣王羲之不反对运指。
唐代颜真卿在论述张旭笔法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有一段对“攻书之妙”问题的回答:“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可知,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如果只强调运腕而不运指,恐怕就难免“拘挛”而无法确保“圆畅”。
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这种心、手指、腕一体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南宋姜夔提出“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单独“运腕”的主张,并主张坚决拼弃运指,后来,书界运笔之争就从这开始了。
元代郑杓主张掌、指、肘、腕并用,(详见《衍极》一文);明代丰坊主张运腕而排斥运指(详见他的《书诀》);明代书家项穆的主张与黄庭坚十分接近:……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可知项穆主张身,心、指应该互相配合。
至清代,书界运笔之争达到高潮。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提出:“盖书法精劲圆活,全在三指之尖。然三指尖最难结实,更难活动,尤须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所谓指运而腕不知,既入优境,乃悟妙理,此古人不言之秘。”
众所周知,邓石如是主张运指的,他提出过管随指转的主张。邓石如的崇拜者包世臣,在《艺丹双辑》中谓:“五指疏布,各尽各力,则形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
清代周星莲,是一位看问题比较全面的书法理论家。他除了主张“执笔须浅,浅贱易于转动”之外,还在《临池管见》一文中针对“运指不如运腕,书家遂有腕活指死之说”指出:“不知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流通,牵一发而全身尚能皆动,何况臂指之近乎?此理易明。若使运腕而指竟漠不相关,则腕之运也必滞,其书亦必至麻木不仁。所谓腕活指死者,不可以辞害意。”他还进一步指出:“运指腕随,运腕指随,有不知指之使腕与腕之使者……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不知所使,而无不一一效命者也。至于熟板巧生,直便化去,并执笔运笔之法,亦皆忘之,所谓心忘手,手忘笔也。”此论十分精当。
清未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一方面承认包世臣之《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一面却认为包世臣“以其要归于运指”,是粗谬可笑,并“故焏正之”。反对运指的理论又达到一个高潮并一直影响至今。
书法艺术是靠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的,这些变化包括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润燥、浓谈等等,以及它们的组合。
线条的变化靠运笔,运笔的关键在使毫,使毫的目的在于中锋用笔,并借以表现出千姿百态、各种风格和意境的书法作品。因此,能否在行笔过程中尽量保持中锋用笔,就成为书法界大多数人衡量运笔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当然,我并不反对偶而地有意使用侧锋)。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毛笔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之一,谈笔法当然不能离开毛笔。毛笔是有一定弹性的。当它受到外力时会产生形变;外力撤消时,形变消失或部分消失,笔锋恢复或部分恢复原来的形状。不过,毛笔同其它书写工具相比,即使是硬毫,也仍然是软的;虽然毛笔可以表现出有限的弹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