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野中的湘剧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述史视野中的湘剧研究   摘 要:湘剧是湖南境内历史悠久的大剧种,是底蕴深厚的一大文化价值体系。文章取口述史的研究视角,从口述湘剧典型人物、历史事件出发,将口述史料与史籍记载和相关研究进行印证分析,并以个案例证,探讨湘剧的历史渊源、分支流布、传剧传谱和发展路向等问题,力图反映湘剧背后的发展细节,为廓清湘剧的历史面貌提供资料基础。   关键词:湘剧;口述史;现状;传承   作者简介: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吴远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体现着人民的精神风貌;戏曲以唱念做打的程式、生旦净丑的角色,反映出人民的审美诉求。“近百年来,戏曲遭遇了两个伤害、一个挤压、一个变迁,即受民族虚无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的伤害,文化消费主义的挤压,时代和审美主体的变迁” [1 ]。我国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荒腔走板,有的已经消亡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作为中华戏曲的组成部分,湘剧成了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剧种,与之相关的研究是一个颇具价值的课题。从1992年《湘剧志》出版至今,已涌现出《湘剧史话》《湘剧剧目探微》《湘剧名伶录》等著作和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的系列论文,为我们深入研究湘剧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口述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所谓口述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2 ],旨在“通过社会调查等手段,从民间社会的点点碎影中补充这历史的残缺,从社会下层发掘足以反映历史变动的轨迹,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3 ]。文章取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基于对湘剧亲历者口述史料的记录整理,从湘剧口述典型人物、历史事件出发,将口述史料与史籍记载和相关研究进行印证分析,并以个案例证,探讨湘剧的历史渊源、分支流派、传承现状诸问题,力图反映更为详细的历史细节,为深入推进湘剧史研究提供资料基础。   一、湘剧的历史渊源   范正明指出,湘剧“应当是对湖南戏(包括源起并流行于湖南省内的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戏、荆河戏、巴陵戏等)的统称或泛指。但实际上经过约定俗成,湘剧已成为起源于长沙、湘潭地区,融合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四种声腔,被旧时老百姓称之为‘大戏’‘汉戏’的专指” [4 ]。这一界定表明了湘剧的内涵与外延。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谢忠义①说:“湘剧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理解,应当是湖南境内所有戏曲的概称,这个理解没错,因为湖南简称‘湘’嘛。但现在专门指一个特定剧种。换句话说,湘剧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狭义的湘剧,主要指弋阳腔传入湖南后,结合本地的杂曲、小调,又吸收昆腔、皮黄等戏曲声腔的特色,逐渐形成的一个兼具高腔、昆腔、低腔和弹腔特征的戏曲剧种。”②湘剧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文序,曰“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 [5 ]。约20世纪30年代,湘剧才被作为一个剧种的特指称谓得到广泛认同。尽管如此,但和我国其他多数地方戏曲一样,湘剧的渊源要较之久远得多。   湘剧是如何形成的?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指出:“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 [6 ],湘剧是在湖南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衡量一个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声腔和剧本,湘剧是由高腔、昆腔、弹腔和低腔兼具的多声腔剧种。   其中高腔是湘剧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声腔。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湘剧高腔源自江西弋阳腔,一方面,得益于明代初年“扯江西、填湖南”的开疆政策;另一方面,江西商帮的“对外贸易”也为弋阳腔传入湖南做出了重要贡献。弋阳腔进入湖南后,很快吸收长沙、湘潭当地的民间音乐,并与当地的语言、民俗相结合,成为湘剧早期的声腔,其代表剧目为《目连传》。   低腔,也称低牌子、低词。其渊源可上溯到元代的杂剧和南北曲。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1356年)中记载有不少来湖南献艺的杂剧演员,如“张玉梅……七八岁已得名湖湘间”,“金兽头,湖广名妓也……流落湘、湖间”,“般般丑……驰名江、湘间”,“帘前秀……武昌、湖南等处,多敬爱之” [7 ]等。其剧目和声腔也自然留存下来。此外,明代礼部尚书李东阳的《燕长沙府席上作》中记载:“西阳影坠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 [8 ]。这是南曲在长沙府演出的确切记载,而且句中“屡变腔”说明他多次看过。可以说,湘剧低腔是南曲的地方化遗存。   昆腔,源于昆山腔。昆山腔传入湖南的具体时间也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昆曲传入长沙时间稍晚。据‘长沙老郎庙班牌’,清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昆曲的长沙福秀班和老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