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全史
086
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五、唐中叶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
(一)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1.均田制的破坏
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到唐代中叶,遭到彻底破坏。
唐均田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大土地私有制
的迅速膨胀,打破了均田制的原有格局。
唐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与前期相比,虽然是最为完备的,但是它却放宽
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买卖,这就给土地
兼并的发展,大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开了方便的途径。同时各级贵族、官僚、
地主受得大量永业田,使他们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一般农民,这也
助长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样,均田制的实行,不仅不能根本抑制土地
兼并,而且在客观上扶植了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唐朝前期社
会经济的兴旺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
日益打破自然经济的闭塞状态,促使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商品化,导致土地买
卖和土地兼并的迅速加剧,对均田制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唐朝政府虽然多
次下诏禁止土地买卖,但均未奏效。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贵族、官僚、地
主和富商成为兼并的主导力量。 《册府元龟·田制》说:“王公百官及富豪
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田之侵夺;置牧
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受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居人之业,实生浮惰之端。
远近皆然,因循亦久。”他们通过 “借荒”、“置牧”、“包佃”等办法,
既将封建国家的公田攫为己有,更将农民的耕地吞并过来。另外,由于寺院
经济的发达,僧侣地主也是兼并土地,破坏均田制的一支重要力量。唐初时
①
寺院已经是 “驱策田产,积聚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来掠夺农民。
武则天统治时期,寺院经济更加发展, “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
②
数亦非少” 。及至唐代宗时, “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寺观,吏不能制”
③。寺院占田逾限,显然也破坏了均田制。在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以及寺
院僧侣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的同时,农民则成为土地兼并的主要对象,他们日
益陷入失去土地、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因此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从根本上
打破了均田制原有的格局。
其次,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的迅速增殖,使封建国家掌握的公田
越来越少,日益枯竭,从而失去了均田制继续推行的物质条件。
唐朝建国初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 (公元627—640年)全国户数不满
300万户,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19余万户。
农户增加近两倍,而耕地不可能倍增,加之均田制规定永业田归私人所有,
不再交还国家所有,以及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
私有土地。这样,国家掌握的土地愈来愈少,而人口益众,土地不敷分配的
① 《旧唐书·高祖纪》。
② 《旧唐书·狄仁杰传》。
③ 《旧唐书·王缙传》。
问题日益严重,使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丧失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再次,封建政府的赋役日趋苛重,也促使了均田制的破坏。
早在贞观年间,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封建剥削就与日俱增,尤
其是徭役的征发,原来租庸调法中规定的所谓减免办法,一概成为一纸空文,
以致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马周上疏指出: “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
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
①
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 。贞
观十三年 (公元639年),魏征也上疏说: “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
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