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在解构与建构中前行
一、《画皮》:经典中的经典
卡尔维诺(2006)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经典”下的定义中这样说:所谓经典,就是我们每次重读都仿佛是在初读。有意思的是,紧接着还来了一句:所谓经典,就是我们即使初读亦仿佛是在重温。这两个关于经典的定义看似矛盾,其实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经典的精髓,即经典在于典型性和生命性。
经典的典型性在于“初读是重温”,即经典的特征首先在于它能建构,把现有的东西包括并继承下来,成为自己的主题和内容。经典的生命性在于“重读是初读”,即经典总能解构,把现有的东西加以颠覆和否定,从而引导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原来的事物。
所以,经典就是对事物的解构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其中典型性是生命性的基础和源泉,生命性是典型性的体现和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对经典的整体诠释。甚至简而言之,经典就是典型性的东西经过实践的考验而跨越时空的障碍,传承至今。以此衡量,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雅俗共赏,深入人心,当归经典莫属。特别是其中的画皮,更是借助电影为媒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聊斋故事。一提到女鬼的形象,大家都会条件反射地想起电影《画皮》中“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的“狞鬼”。并且“画皮”已经演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普通名词,成了“外美内恶”、“虚假性、欺骗性”的代名词。所以《画皮》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是经典中的经典。
二、电影:对原著的银屏翻译
根据符际翻译的定义,电影其实是用影视的符号来翻译原著的文字符号,属于符号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据此可知,新版电影《画皮》是导演在新时代、新形式下对原著进行的一种银屏翻译。
当然这不是普通的翻译,而是对原著进行了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是新时代新背景下对原著作为经典的两大特征――典型性和生命性――作出的一种创造性翻译。下面笔者就借助翻译研究中的方法和理论来具体探讨电影《画皮》中的这种翻译。
三、翻译也是解构:《画皮》中的叛逆性翻译
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鼻祖――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1923)指出“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开放,这种不断的更新使原作青春永驻。”而《画皮》从文言小说翻译成银幕作品正好验证了此话的经典。
1 主题的解构。
新版电影《画皮》脱胎于清代蒲松林《聊斋志异》中的《画皮》。《画皮》原文仅有区区1573字,讲述一个恶鬼变威美女迷惑书生后被道士除去的故事,但微言大义,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有力的鞭挞:王生忘却夫妻恩情,迷上的与其说是外在妖魔,不如说是自己的心魔,而妖魔披裹的画皮,何尝不是丑陋人心每天包裹的华美外衣。这一深刻的寓意,才会使得蒲松龄原本并不是很精彩的这个小故事,胜过其他很多故事性很强的妖狐鬼怪故事流传至今。
而在电影中,这个故事被导演改头换面扩展成98分钟的屏幕故事:原来花心别恋的王生,虽然也曾被小唯迷的心猿意马,但是始终不过停留在梦境和意淫之中,没有发生任何越轨,那么他折射的人性弱点,自然也就消融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看新版的《画皮》,只能看到爱情,却不见了原著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寓意。
所以,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在于主题的重心不一样:原著是从男性角度出发,重在强调对“性”的态度――要灭欲戒色;电影则融入现代社会的婚恋元素,折射现代男女对爱情的纠缠和迷茫,即从男女双方的角度出发,重在强调对“情”的取舍――付出和坚贞。
2 情节的解构。
《画皮》原文很短,情节分为“掬心”和“起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掬心”的主角是王生,他见色思淫,终被鬼害;第二阶段“起死”的主角是“妻陈”,她为救夫活,四处奔走,受尽屈辱。
但新版电影中完全舍弃了第二阶段,虽保留了第一阶段,却做了很大的改编。如原著中男主人公是文弱书生,而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则是位英武将军;原著中的女鬼是面碧齿锯的无名“狞鬼”,而电影中的女鬼则是“九霄美狐”小唯;原著中女鬼的目的就是为了“掬心”吸血,而电影中的女鬼却爱上了男主人公,想“偷心”谋位;原著走情节线,用悬念抓人,营造的是恐怖气氛,电影则走感情线,注重细腻的刻画,营造感人的场景。
四、翻译也是建构:《画皮》中的忠实性翻译
虽然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可以大胆解构原作,但解构的目的其实是建构。因此,尽管导演在电影《画皮》中对原著做了诸多的解构,其实他无非是想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建构一部新时代的《画皮》。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还是很自然地把它和聊斋中的《画皮》联系起来,而没有就此认为这是一部全新的影片,原因也就在于此:导演解构之后还得建构,还得把原著中精髓的地方――也就是《画皮》成为经典的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