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扩张与融合+近代上海的汇丰银行及其建筑
坐落于浦江西岸的中山东一路12号大楼,是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幢。解放后,曾被用作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大楼,而如今则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所在地。这幢大楼外形宏伟、庄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为这座城市勾勒了一道优雅的风景线。然而,这并不足以概括这幢大楼的全部。当我们将它还原于历史的背景之下,抑或放诸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轨迹之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且让我们慢慢地追溯它的过去。
这幢体量庞大的建筑原是英商汇丰银行出资兴建,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洋行承建,于1921年5月奠基,1923年6月23日落成。大楼占地802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415平方米,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银行,也是仅次于苏格兰银行的世界第二大银行建筑。
大楼落成当日的《申报》报道了典礼的盛况: “远东最堂皇壮丽之大建筑,遂于万众欢呼声中开幕。是日来宾之众,虽以该行礼堂之宏大,犹拥挤异常,徒见万头攒动。台上演说辞,除演说台邻近方丈外,几不能闻只字……”
据此文记载,出席汇丰银行落成典礼的除上海各级军政要员、商会及银行公会代表之外,更有英国驻京公使、各国驻沪领事及各洋行大班等来宾,共计三千余人。不论是从出席典礼的人数,还是从宾客的身份来看,汇丰银行大楼的落成对当时的上海而言,无疑是一件万众瞩目的大事,而在其背后,不但体现了汇丰银行的实力,还让我们看到了汇丰于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那么,汇丰银行究竟是家怎样的银行,它又为何如此受人关注呢?行文至此,我们需要花点笔墨来对汇丰银行的成立背景、经营活动及其在上海的发展作一番梳理。
十九世纪中叶,在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洞开,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西方势力竞相争夺在华利益。1864年,一些英国人在印度孟买开办了“中国皇家银行”,力图控制远东市场。这一举动引起了香港当地商团的反感。为了与之抗衡,由大英轮船公司监事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律师波拉德以及宝顺洋行等带头,于1864年8月在香港发起成立了“香港上海银行公司”(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Corporation),即后来华人所称的“汇丰银行”,初始资金为五百万港元。当时,除怡和洋行外,在中国的几乎所有知名的商行都签下了他们的名字,成为这家五百万港元资本银行的临时委员会成员。
汇丰银行于1865年3月正式在香港开业,成为第一家将总行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同年4月,汇丰在上海开设分行,最初,租借了中央饭店的房间(即汇中饭店前身)办公。1873年11月,华记洋行将其在外滩所租地基划出部分转让于汇丰。翌年,汇丰银行委托英国建筑师凯德纳(William Kidner)设计,在该地建起汇丰银行行屋。建筑为英国文艺复兴式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底层中部突出为一个半圆形的门厅,门厅上部是二层的大阳台,由底层巴洛克式石柱支撑,阳台上装有铸铁栏杆。
1874年7月15日的《申报》称在建的汇丰银行“房高三层,每层俱高大之至。其内房屋亦皆高敞宽阔,迥异寻常。房外砖柱阳台皆雕饰壮丽,几至陆离满目。此诚为浦滩上所创见也。向来丽如银行之房,夙称甲于上海,此后得汇丰大厦落成,则丽如之房,不得专美于前矣。”文中提到的丽如银行是外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比汇丰成立早了整整20年。从《申报》对两座银行建筑的比较可以看出,汇丰后来居上,其业务的扩张在银行行屋的建造上便已初露端倪。
另一方面,从建筑师来看,凯德纳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唯一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也是目前所知的上海最早的正统建筑师。他于1864年来到上海,1866年参与了圣三一堂的建设,作为上海本地建筑师对英国本土建筑师司各特所作的方案进行修改并负责实施。因圣三一堂的成功,凯德纳在上海名声鹊起,也标志着欧洲正统建筑师和欧洲本土建筑风格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应该说,由这样一位建筑师来设计汇丰银行的行屋,在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这座建筑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抑或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汇丰银行日渐重要的地位。
19世纪90年代,汇丰银行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将行屋底层半圆形门厅改建成了突出拉平的门面。同时,又在虹口开设支行。然而,由于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展,其用房紧缺的局面仍未彻底改观。
20世纪初,汇丰银行通过对中国政府的巨额贷款而获得了在华经收关税(1911年后)、盐税(1913年后)和铁路存款等各种特权。同时,它还通过操纵汇兑市场、大量发行纸币,进而逐步控制了旧中国的财政与经济命脉。此时,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的营业额已远远超出了香港总行,成为汇丰银行对华业务的枢纽,其地位也大大提升。原来的行屋早已不相适应,银行方面准备拆除旧屋重建新楼,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好暂时搁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