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doc

小学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

近“水”楼台先得“月”,导“知”悟“情”细无痕 ——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在这门大综合的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以散点式分布的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地深入,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或课例研讨的方式,较为有效地挖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并将地理知识与品德相相融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发现,相对于《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布更加零散,知识虽浅显但容易被忽略。加上学生年龄较小,使得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依然尴尬,越过地理,直接抒发情感的课堂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惋惜,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要系统地讲地理知识吗?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品德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止要讲,而且还要讲好,才能为高年级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地理”和“品德与生活”在相互融合中螺旋上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若能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导“知”悟“情”细无痕,就能有效地将“地理”和“品德与生活”无痕链接。 一、以生活为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指的是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地理知识的渗透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德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同样需要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月”则是散落在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认知规律,地理知识的习得才不至于晦涩生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实现无痕链接。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单元重组,由近及远 《品德与生活》教材不等同与教学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并非教材说了算,当然也非教师说了算。教师备课时,如果能根据地理知识呈现的特点,从单元入手,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组教材,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为例,该单元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材按照民族版图河流名胜古迹地理位置的顺序,向学生阐释“家”的大,“家”的壮丽。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所处地域主要以汉族为主,各民族的概念离学生较远,如果开篇便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族的话题,知识有架空之嫌,而且要感受祖国的大,国家的版图与地理位置是最为直观的。于是将单元的教学顺序调整为地理位置版图民族河流名胜古迹。 除了单元内各教学主题可以重组,同一主题内的教学内容,同样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安排教学。笔者曾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了一场教学竞技比赛。比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二个教学主题《好壮丽的一个家》,该教学主题安排了《名胜古迹多》、《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课时。第一次教学,团队的教师紧跟教材,先上《名胜古迹多》,再上《家乡的名胜古迹》一课,课堂中教师先复习有关中国的名胜古迹的知识,由大至小引入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尽管准备充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出一个个课堂的兴奋点,但团队的老师总感觉学生的兴奋是短暂,遥远的。于是再次研究教材,重组教材,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先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继而感受祖国的名胜古迹,这一小小的转变使课堂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 2﹒单课选材,舍远求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由此可见,舍远求近,是课堂教学选材的最佳原则。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优秀的《品德与生活》课例,课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和文化。教学伊始,教师并没有用震撼人心的录像或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揪住学生的心,而是通过课件展示了几张富有西关气息的校园照片。悠扬的古琴声中,熟悉的校园小街,已让上课的孩子们心动不已,一双双关注的小眼睛,一声声发至内心的惊叹,虽然图片中的场景孩子们看了千次、万次,但这由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所带出的那份亲切感,已经让学生与家乡的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以生活为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将真实的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源泉,课堂便有了说服力,教学过程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闪现出生命的灵动。 ? 二、以交流为载体,导“知”悟“情”细无痕 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师的“导”与普通的品德课堂有所不同,它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产生情感。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会有这样的误解,总觉得生硬的地理知识低年级的孩子听不懂,还会切断学生的情感。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