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论文: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
高中语文论文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
摘要: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性教学 诗歌鉴赏
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一、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体现审美艺术
从审美的角度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充分享受艺术的美感呢?
(一)蓄势
蓄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合适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或采用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创设一个个诗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琵琶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学《扬州慢》时可摄取扬州的竹西佳处、二十四桥、十里长街等画面,选取几首繁华、哀怨对比鲜明的古筝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读,将它们有机地连缀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对审美对象观察得愈仔细、愈全面,审美感受就愈深刻,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就愈可靠。
(二)移情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
如《诗经·静女》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句,其实茅草芽不一定比上文的彤管美,为何这个小伙子却对它情有独钟呢?因为这是美人所赠,见到它,就会使他想起美人娇好的脸庞,想起与美人相会时的款款深情,于是心思已不复在芳草上了,这就是联想、移情能带来审美快感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又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好似一个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天萧条、惨淡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勾勒出,并分析其感情,那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有的同学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感悟到一种包容宇宙的开阔气势,一种气象万千深远的境界;或许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生逢乱世流离失所多年漂泊的无奈;或许有的同学则联系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的感情共鸣;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愁绪满怀,恰似这滚滚向东的长江水……这是学生对李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产生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过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复诵读此诗句,学生会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观赏诗歌的意象时,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聚精会神观照、体验外物,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其中,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活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