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奖励方式的若干思考
物质奖励一定有效吗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奖励方式的若干思考
有一次借班上课,课上需要请几组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这时突然一位学生问道:“Mr Cheng,有没有奖品的?”我诧异地反问道:“What?”她继续明确地说:“奖品!”我对她摇了摇头说:“NO!”她立马说:“那我才不表演呢!我们老师上课时都有奖品的。”我当时傻眼了,自己嘀咕着:什么时候奖品成了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了。那次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对自己平时听课中遇到的课堂外在奖励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英语教学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其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这一任务出发,教师纷纷开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独有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力的物质奖励不约而同地成为了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的几种形式
外出听过很多规格较高的公开课,也参加过兄弟学校的一些教研课。综观全部,所有的课都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物质奖励。总结所有听课笔记,按照自己的理解,我把全部的外在奖励分为以下几类:
1、跟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物质奖品。如,2004年9月28日,兄弟学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Look at me》一课时,用自制精美的五官图片作为奖品;2005年11月14,在杭州的省优质课评比上,来自舟山的代表在执教《My favorite animal 》一课时,用自买的动物小玩具作为了奖品;2006年10月15日,在县举办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Food》一课时,用自买的食物作为了奖品。
2、有时间背景的奖品。2005年5月17日,兄弟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执教《My Birthday》一课时,用贺卡作为奖品。2006年12月25日,在县某所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In a nature park》一课时用圣诞贺卡作为了奖品。
3、教师自发采用的奖品。如,2005年10月,宁波某外国语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执教PEP Ⅷ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一课时,用自买的笑脸作为奖品。同样也是在2005年11月的省优质课评比上,来自杭州的代表用贴在自己身上的贴画作为了奖品。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已经设计好在课堂的什么环节将以什么物质奖励给学生。奖励的时机都是在学生完成一个小小的学习任务之后。奖励的对象都是学生个体。
二、学生物质奖励方法的理论分析
1、与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相违背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性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和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任务。从而感受成功,激发出英语学习的兴趣。很显然,在教学中应力求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激发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除了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习兴趣和自主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还应运用到课外。建立这种健康的评价体系目的是让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之后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同学周围有一种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2、缺乏理论依据
目前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方法有:任务性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所有这些教学法的实践理论中,在如何激发学习者对知识本身兴趣和如何激励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上,都没有把外在的奖励作为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堂课会涉及到学生的需要、情绪、情感、动机、注意和兴趣等心理。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实验】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分析】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借鉴到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提倡外在奖励。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开始对英语这一新鲜事物是感兴趣的,反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影响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