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常规剂量及用法
常规 中药的剂量 一、常 规 剂 量 概念: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的分量。一般指单味药的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计量单位:重量、数量、容量。 汉代药量与今换算颇为复杂(见另文《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明清至建国初期,普遍采用16进制加10进制,即1斤=16两,1两=10钱。 1979年起,全国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2斤,1斤=500克=10两,1两=50克=10钱,1钱=10分,1分=10厘 。 而对中医药为了尊重传统以及处方和用药的简便,按规定可采用1两=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中药的用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克伐正气,不论用量过大还是过小,都会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对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中药的剂量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 质优力强量宜小,质次力弱量宜大。 2.药材质地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小,鲜品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5倍)。 3.药物气味 气味平淡用量宜大;气味浓厚量宜小。 4.有毒无毒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防止中毒。 (二)用药方法 1.方药配伍:单味药用量宜大;复方应用量宜小。 2.剂 型: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散用量宜小。 3.使用目的:比如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驱虫用60~120g。 (三)患者情况 与年龄、体质、病情的关系: 一般老人、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用量宜小; 体质强的病人用量宜大;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 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三、中药的常用剂量 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约5~10克; 部分常用剂量较大为15~30克; 新鲜药物常用剂量为30~60克。 特殊用药,特殊剂量 常规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分布及作用强度。 中药传统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给药两种外,还有吸入和滴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肛肠以及生殖道给药等。 中药现代给药途径:在中药传统给药途径基础上又增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 二、应用形式 中药传统应用形式: (1)口服:汤剂、丸剂、散剂、酒剂、露剂。 (2)皮肤: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灸剂。 (3)孔穴:栓剂、药条。 中药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片剂、冲剂、水丸剂、气雾剂、膜剂。 三、煎煮方法 1.水:洁净而无杂质的泉水、河水、井水、自来水等饮用清水。 2.用具:煎药器具最好选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忌用铜、铁、铝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3.煎药火候:分文火、武火。 4.煎煮过程: 煎药前最好先将药物加入适量的常温清水浸泡(30~120分钟)后,再续添清水煎煮(一般液面应高出饮片3~5厘米,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状态),一剂药煎煮2~3次,每次煎煮30分钟,并将2~3次煎液混合后服用。煎药时还要严格遵照医嘱,有的药是医生注明需要先煎,后下或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煎法。对于某些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处方上需以注明。 某些药物如汤剂特殊煎煮方法。处方上需加以注明。 (1)先煎:矿石、贝壳类药物由于有效成分难煎出,应打碎小后先煎。煮沸30~6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先煎40~60分钟后再下其他的药物,以减低毒性。 (2)后下:气味芳香,有效成分易于挥发的药物,需在其他药物煎沸10~20分钟后放入。 (3)包煎: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或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4)烊化:某些胶质类药物及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时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出药物成分,应烊化后(另隔水蒸化或用热药液溶化)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鸡血藤胶,龟甲胶、鳖甲胶以及饴糖等。 (5)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应另煎。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或原为汁液性的药物宜冲服。 四、服药方法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考虑1日2剂续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性药物一般宜早饭前和晚睡前服。 驱虫药、泻下药宜饭前服。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药和进食都应间隔1-2小时。 安神药应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 特殊服法应遵医嘱(如需温服或凉服、米汤送服或温黄酒送服、或特定时间特殊服法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