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间的“哲学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坎间的“哲学家”

田坎间的“哲学家”   一大早,围上一条红色围巾,袁少敏冒着寒气就出了门。走过宽阔平整的乡间水泥路,走过大片大片的苗木基地,走过飞檐斗拱的老年人互助院“逸心园”,他的心情愈加舒畅。   来到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袁少敏开出一辆小型扫水车,为村子的路面洒水除尘。这天是鸡年除夕,袁少敏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出自己开着扫水车的照片,并配上了一句话:“迎新年,除旧尘,期待新岁好年成。”   袁少敏在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村支书的岗位上已经干了23个年头。从退伍转业浑身劲儿的小伙子,到皱纹爬上他黝黑的脸庞,他勤扒苦做,带领村民致富,他创新“袁少敏工作法”,让群众管理群众。他让曾经穷苦的村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最美好的青春写在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   曾有过作家梦的袁少敏爱写也爱思考,每天风风火火奔走在田间地头,自有一套农村政治学,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他糙汉子的外表下是对乡土人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凝练透彻的领悟,颇似一位。   “我这人性子倔,答应的事情就要干好!” 联盟   25年前,当村里的老书记袁敦志第一次来劝说他回老家当村干部时,袁少敏想都没想就回绝了:“我年纪轻轻,挣钱也不少,干嘛回村子里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那时的袁少敏正当年轻气盛,1986年从部队退伍后在外务工的他,1990年开始在新疆乌鲁木齐当起了“包工头”,带了20多个人做建筑抹灰,收入还挺可观。   在袁少敏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家乡袁湖村持续地破败着。这个村庄,是著名的“低洼子,水袋子,穷窝子”,下场大雨全村淹,村民出行无路,孩子读书无校,村民种地年年欠收,村委会难以为继,村集体还欠了20多万元外债……到了1993年,干群关系极度紧张导致村委会完全瘫痪。   老书记心急如焚,又想到了看着长大的袁少敏,“这小伙子军人出身,读过书入了党,做事有冲劲”,他老早就盘算着将袁少敏劝回来当村干部。   老书记请来镇、管理区的领导,叫上几个和袁少敏关系好的老党员,“三顾茅庐”请袁少敏回乡竞选村支书一职。   “村里的小学成了半拉子工程,学生们都要在农户家借房子读书,我的娃马上也要上学了,这到时候怎么受教育啊,管它三七二十一,搞一年,把学校建起来再说!”经不过长辈们的反复劝说,再加上考虑到孩子上学,27岁的袁少敏终于答应了这不挣钱的“苦差事”。   春节后,袁少敏当选村支书。被硬架到这个位置的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性子里那股倔强劲儿突然就上来了:“答应的事就要干好,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   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着村里的破败景象,袁少敏斗志昂扬地打算先做三件事:一是修水利,带领群众维修全村所有的泵站沟渠,解决排涝排渍问题;二是建学校,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三是调班子,解决村级班子缺乏战斗力的问题。   然而计划真正执行的时候,袁少敏才体会到有多么举步维艰。人心涣散的乡亲们,根本没办法聚拢到一起;明明是对大家有利有益的事情,很多人却还是躲得远远的,不愿意出工出力;泵站地点的选择始终没有统一意见,几个小组的人吵得不可开交;还有村民质疑村干部在工程上“黑了钱”……   “我知道当村干部难,哪里知道这么难?”那段时间,“拼命三郎”袁少敏每天带着几个村干部到处调纠纷、做工作、跑资金,为上级派下的任务疲于奔命,从160斤的壮汉子累瘦到110斤。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操劳,村子里慢慢有了新氣象。   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村干部一年2000多元的报酬就如杯水车薪,没几年,袁少敏花光了自己打工时的积蓄,日子过得越发捉襟见肘。   “你这村书记有什么搞头,没有钱还这么累!”妻子看着袁少敏又疼又气,时常和他闹意见。再加上他的父母兄弟纷纷到云南打工发展,挣了不少钱,纷纷劝他放弃村支书的“苦差事”。   袁少敏虽为糟糕的家庭财务状况犯愁,却又实在放不下村里的一摊子事,连续两年都是在镇党委和村里老党员的反复做工作下继续担任村支书。即使生活的重担让他备受煎熬,但是还是“长工短工三十满工”认认真真地干好一年的工作。   1996年腊月,临近春节,袁少敏一家早已是一穷二白,全家只剩下200元,“这个年要怎么过啊!”面对家里的窘况,袁少敏心里压着千斤重担。   “实在是扛不下去了!”那天,他为了逃避压力,找自家哥哥借了200元路费,投奔在云南打工的父母。   回忆起20年前的这一段“跑路插曲”,袁少敏很是坦然:“这事没啥不好意思的,我不过是个普通人嘛。”   到了云南,袁少敏虽打着工,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袁湖村。他没事就到云南的农村走走逛逛:“我想看看那里的村干部是不是也整天为收公粮、搞提留而发愁。”让他没想到的是,那边的村庄井然有序,农业种植颇有规划,而且民风淳朴,村干部很有威信。   这让袁少敏大受触动:“原来,带领群众致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