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音乐由联曲体到板腔体的演进过程.doc

吕剧音乐由联曲体到板腔体的演进过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吕剧音乐由联曲体到板腔体的演进过程

吕剧音乐由联曲体到板腔体的演进过程吕剧音乐体系,是在吕剧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基本是循着由联曲体结构,逐步过渡到板腔体结构之规律演革进化的。 ??? 在化妆扬琴初期,唱腔音乐为“百曲杂陈”的曲牌联缀体结构,并且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1985年对吕剧音乐的发掘整理过程中,特请时秀札、时秀章、谭文章等吕剧老艺人演出了《水漫金山》、《老少换妻》、《坐楼杀惜》、《秦雪梅观画》等吕剧早期剧目,其唱腔都保留着曲牌联唱体的结构形式。另外,在《坐楼杀惜》一剧巾,剧中人物宋江的部分唱腔,基本上是京剧中的“二簧”腔。这充分展示了吕剧初期在音乐唱腔上的兼收并蓄、融合演变的特色。化妆扬琴初期,这种曲牌联唱和借用其他剧种唱腔的结构形式,缺乏明确的音乐主题和腔调风格,许多曲牌高雅难唱,不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并且也使那些识字不多的民间艺人难以学唱。而直接套用其他剧种的腔调,显然与吕剧的艺术风格不相谐调,失去了本剧种的地方特色。于是,很多艺人在实践中开始对化妆扬琴中的腔调进行了创造和发展。共和班创立后,时殿元、崔心悦、谭明伦等,逐渐以张兰田、张志田所唱“老顶板凤阳歌”为基本唱腔。根据老艺人的演唱录谱,当时所唱“老顶板风阳歌”如下: ??????? “老顶板凤阳歌”对于叙事抒情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它毕竟是琴书中的一个曲牌,对于表现戏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感情,存在很大局限和不足,并且“老顶板凤阳歌”比较呆板平直,缺乏变化性,这就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以适应演出需要。在演唱实践中,时殿元等老艺人开始对“老顶板凤阳歌”进行了改进和革新,如下曲: ??? 从上曲可以看出,改进的突出之点,是将原来的“顶板”起唱变为“板下”起唱,使曲调显得灵活而富有变化。这种新唱法虽较前有所进步,但仍保持着民歌体的特征,还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其后,著名艺人谭明伦结合自己的演唱经验,在凤阳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其他剧种的唱腔变化规律,创设出一种新的唱腔,如下曲(郭福山唱、杨淑桐记谱): ????这种新唱腔,在保持了风阳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分腔加过门,四句腔也大都是“闪板”起唱,落音也开始规整(1 5 6 5)。这一发展创新,使唱腔的变化比较自如,节奏相应加快,能较好地适应戏剧中的各种人物情感需要。这种新腔常被后期艺人称为“老四平腔”,成为以后创设吕剧“四平腔”的基础材料。 ??? 1906年后,商秀岭到鲁西南以及徐州一带学唱琴书,并把风阳歌与自己所唱的四平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风格,被当时的艺人称为“新凤阳歌”,并很快在广饶北部一带盛行,时殿元等人遂以此腔作为化妆扬琴的主要腔调。新凤阳歌平稳舒展,富有变化性,能形成质朴亲切、委婉抒情的音乐风格,可较好地适用于以“二小一旦”为主要角色的化妆扬琴腔调。如下曲: ??? 以新凤阳歌为主要腔调,同时联缀以《叠断桥》、《银纽丝》、《上合调》、《莲托落》、《闹血更》、《吁儿哟》、《娃娃腔》、《垛子板》、《乱弹》、《阴阳句》、《打枣杆》等常用曲牌演唱,丰富了化妆扬琴的腔调,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 随着化妆扬琴艺人表演技艺的提高以及剧目的不断增加,时殿元、崔心悦、谭明伦、武春田等著名艺人,在演唱实践中感到用很多曲牌联缀或反复套用风阳歌进行演唱,对于确切地表达唱词中的感情变化、体现不同人物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同时也感到,在一出戏中反来复去地演唱同一曲牌或几个曲牌,使演唱呆板单调,缺乏新意。于是,他们便经常在一起研究切磋,决心创设一种具有板式变化的新腔,以满足剧情需要。1909年秋,谭明伦在对老四平腔和商秀岭所创新凤阳歌加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经与时殿元、武春田等人反复琢磨试唱,终于创出能适合生旦角演唱的新腔,并由潭明伦、崔心悦在寿光田柳庄演出时首次用新腔演唱,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此后,这种新腔被艺人们称为“四平腔”。根据老艺人同忆仿唱,当时所创四平腔如下: ??? 生腔: 具有板式变化体四平腔的出现,是吕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其后吕剧音乐唱腔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1910年后,化妆扬琴班社纷呈,演出剧目增多,角色行当逐渐齐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唱腔方面也有了创新和发展。在演出实践中,谭明伦等又将四平腔逐步改为“闪板中眼”起唱,并在《潘金莲拾麦子》和《鸿鸾禧》等剧目中实际运用。 ??? 中眼起唱的四平腔灵活多变,优美舒展,可较好地发挥艺人的演唱风格和技巧特点,不但能适用于剧中各行当,也善于表现复杂情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 民国二年(1913年)冬,共和班在滨县一带演出《小姑贤》一剧时,时殿元饰演婆婆刁氏,其唱腔多为四平腔,这对于表现刁氏古怪泼辣性格很不适应。为确切表现人物性格,时殿元只好以说代唱,但仍感不足。此后,时殿元和谭明伦便参照琴书“垛子板”的板式结构,创设了“二板”腔调。因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