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从制度视角解析《格列佛游记》中的社会观Howard Erskine-Hill [1]认为在《格列佛游记》的第三部分的结尾处,格列佛确认了自己的正式宗教信仰,并以其作为根据品评自己和他人。他认为作者笔下的格列佛不是一个世俗的人,而是一个地位卑微,做事又欠缺考虑的基督徒。无独有偶,Michael McKean [2]在《〈格列佛游记的美德和真理, 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英国社会的腐败、官场争斗的荒唐以及人性的丑陋, 从而埋藏旧的生活, 追求美好的事物。此外,曹波[5]认为国内外论者多半忽略了《格列佛游记》中主要人物的经济意识和异化过程。他对格列佛的自我和异化进行了基于文本的阐释, 尤其对他政治意识的崛起和狂欢化叙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指出格列佛经历了从经济人到政治人的异化过程。孙绍先[6]在《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中比较了启蒙思想家对科学的态度与启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科学形象的差异, 指出了《格列佛游记》的科学讽刺与法国启蒙文学对科学批判的相似。而李洪斌[7]通过对《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和慧骃国两种教育模式下的道德教育的分析,解读出作者斯威夫特对人类道德教育的某种忧虑和怀疑。
综合上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通过分析《格列佛游记》的内容,解剖作者的宗教思想及作者对宗教的理解;(2)以精湛的讽刺手法对英国18世纪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判;(3)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内容的分析,研究《格列佛游记》的怪诞美学风格;(4)对小说主角格列佛的异化特征进行分析;(5)通过比较分析斯威夫特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科学与道德教育。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的整理,发现近年来学者对《格列佛游记》的研究,或从作品的讽刺手法、人物刻画、意向方面进行,或揭示其象征意义、科学主题、怪诞风格。《格列佛游记》与大多数的游记小说一样,情节设计也主要是依赖主人公的旅游和冒险故事[8] ,通过作品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通过对主人公的事迹描写来传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笔者希望通过读懂《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来读懂作者。因此,本文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并且在前人乌托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发展,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层层展开,从制度的视角深层次的解析《格列佛游记》中的社会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分析《格列佛游记》的写作背景与小说的内在联系,浅谈什么时候制度;(二)分别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性社会三方面来解析小说所展现的社会观。拟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作者在描述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骃国游历时,所遭遇到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从制度的视角呈现作者在《格列佛游记》中的社会观。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本文作者将首先收集18世纪前期英国的社会背景资料和国内外对于《格列佛游记》的研究资料,对其整理和分类,列出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然后搜集制度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与影响,再仔细研读和分析小说内容,从政治、法律、人性三方面来解析这部小说。
四、大致框架:
引言
1.1历史背景
文献综述
—荒谬的存在
2.1荒诞的爵位之争
可笑的党派之分
3. 法律制度—资产者手中的利剑和盾牌
3.1神圣般的残缺条文
警示下的残酷刑罚—复杂的个性训练过程
4.1学校教育模式
4.2家庭教育模式
4.3英国绅士教育的矛盾
5. 总结
五、研究工作进度: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2年1月2013年4月—6月14日 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HOWARD ERSKINE-HILL. Jonatho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87.
[2] MICHAEL MCKEAN. Virtue and Truth in Gulliver’s Travels [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Inc., 2002: 331.
[3] 伍厚恺. 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J]. 四川大学学报, 1999(5): 9-11.
[4] 丁世忠. 论《格列佛游记》的怪诞美学风格[J]. 南昌大学学报, 2008(1): 118-121.
[5] 曹波. 格列佛的异化:从经济人到政治人[J]. 外语教学, 2008(5): 78-85.
[6] 孙绍先. 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J]. 外国文学研究, 2002(4): 99-102.
[7] 李洪斌. 论《格列佛游记》的道德教育内涵[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1(6): 102-104.
[8] 刘戈. 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蛮人[J].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