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相关的史料和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苗鼓的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严如煜(清代)在所著的《苗防备览?风俗考》中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的打鼓形式。    湘西苗族“椎牛大祭”,历时四天三夜。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有详细的记载。在这一宗法事中,人们(包括巫师)对宗教几乎淡化,尤如歌舞艺术的表演,全场是以鼓为中心的歌舞晚会,可以说:鼓不仅是一门艺术,已成为一种文化。近代,鼓在脱离宗教的期间(但宗教离不开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表演门类,但最典型的是鼓乐和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古时多用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花鼓舞温婉妩媚,身态柔美;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动作豪放刚健;女子鼓舞步伐灵活,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激荡活泼。    一、苗族鼓舞传承与保护的意义重大    苗鼓是湘西苗族人民的圣物,鼓舞蕴涵着苗族人民虔诚的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传承、保护和开发好湘西苗族鼓舞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种族迁徙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宗教活动中的文化(艺术)现象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时,有一件神具在各类宗教法事中显得十分耀眼,甚至是使人震憾,那就是鼓(古称神鼓)。鼓帮助了宗教,宗教促进了鼓的发展。   面对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虽然无法抵抗和战胜,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靠自身的力量来阻止外来势力的侵入,并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连连不断。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像明朝修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苗族人民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朝廷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去形成强大的战斗集体,才能使他们这个民族生存下来,在这样的民族力量凝聚的过程中,他们以鼓声来传递信息,穿山越岭,唤醒那沉睡于深山壑谷的古老苗寨,鼓舞勇士的士气和斗志,去面对、抵抗和战胜外来之敌。苗族鼓声与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苗鼓见证了苗族的兴衰与发展。    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将对中国民族舞蹈、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波兰、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地区曾邀请苗族鼓舞进行演出,很多国内舞蹈专家观看苗族鼓舞表演后都认为,这种独特的击鼓表演是舞蹈瑰宝。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由于苗族鼓舞的表演朴素、热情、大方,深受游客的喜欢,成为很多景区的表演项目。在吉首市的德夯、凤凰县的山江苗族鼓舞已经形成了品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苗族鼓舞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很多困境,失传、濒危状况十分严重。    1、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很多民族的特有文化艺术和民俗现象正在遭受冲击,有的甚至日趋消亡,湘西苗族鼓舞同样如此。现在的苗族青年人,讲的是汉语,唱的是流行歌,跳的是现代舞;尽管传人还在,由于电视网络的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趋向、娱乐方式、生活习俗随之改变;又因为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苗族舞这种传统的艺术和娱乐形式被人们渐渐淡忘和疏远,对其承传极其不利。    2、鼓舞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从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中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作业,有些学校还要补课,苗族地区相对而言,经济比较落后,学生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些家务,哪有时间学鼓舞,条件好的家庭要学也会是其它的艺术门类。学生高中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上大学,大部分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闯荡,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鼓舞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