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尽量少用模糊语言.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报道中尽量少用模糊语言   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传媒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现代信息社会,每日里“观天下”,为广大读者快速提供新闻,无疑是各路媒体争相上演的“重头戏”,而捕捉新闻、报道新闻又是这“重头戏”中的重中之重。正是有这每日里的“重头戏”,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特别是对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耳闻目睹,作出谁是谁非的判断。但令人深感美中不足的是,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时常见到不少模糊语言。   什么是模糊语言?翻开《新华辞典》和《辞海》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就又求助于百度搜索引擎,很快给出了最佳答案。为了行文方便,不妨当一次“文抄公”,这最佳答案是:模糊语言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或表达的意思不确切。“模糊语言”一词是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家查德发表了《模糊集》论文,提出了模糊理论。随后出现了“模糊数学”和“模糊语言”的学科。查德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的名称,例如“大的整数”、“高的房屋”、“美的女人”、“绿”等都是模糊概念。模糊语言由两种类型构成,一类是模糊词语构成的。例如: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穷”是个模糊词语,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怎样才算穷,穷到什么程度都很模糊,在汉语中,“好”、“坏”、“冷”、“热”、“大”、“小”、“轻”、“重”等都属于这类。另一类是用模糊限制性的词语构成的模糊语言。模糊限制性的词语是指表示不确切意义的一些副词、量词或插入语。如:““大概”、“也许”、“大约”、“看样子”、“类似”、“基本”、“可能”、“现在”、“过去”等都属于这一类。在语言的使用中,准确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模糊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不可低估。   那么,什么又是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呢?除了这“最佳答案”中的“大概”、“大约”、“看样子”、“类似”、“基本”等外,最常见和多见的有: “相关”、“有关”、“相对”、“不够”、“欠缺”“欠妥”、“失察”、“不平衡”、“不协调”、“效益最大化”、“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胜利”、“相当严重”、“反映平平”、“能承受”、“能理解”、“问题不大”、“不可能”、“不到位”、“不尽如人意”等等。   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如实、客观、公正,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取向的正反两方面的人和事件,即时传播党和政府的政务信息,反映民心民声民意,应该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天职。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语言除了简捷明快外,更要明明白白,表达清楚。即,一是一,二是二,是好是坏,是冷是热,是大是小,是轻是重,是白是黑,是错是对,是香是臭,用辞遣字一定要清清楚楚,绝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留有“无限空间”,读者“猜猜看”。如,“相关”部门,“相关”领导,到底指的是哪个部门,哪一位领导。再比如,“不够”,完全没有“止禁”和“界定”。还有使用频率极高的“效益最大化”,“最大”到底有多大?是比海大、湖大?还是比天大,地大?给人一头雾水。把这些模糊语言写进新闻报道,甚至是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讲话,明显有失新闻报道的初衷和价值,常此以往,久而久之,还会危及到新闻报道生存的公信力生命底线。   虽说有“在语言的使用中,准确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模糊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不可低估”之论点,但新闻报道毕竟不是时评言论,更不是散文小说,因此,要尽量少用模糊语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依笔者之见,这除了约定俗成的随大流外,人家这么写,咱也这么写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一是记者、编辑不能说明。这恐怕是采访时把情况没有调查核实清楚。二是不敢说明。这恐怕是迫于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外在压力吧!   (作者单位:宝鸡市金台中学)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