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记录的古今通信历程(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邮票记录的古今通信历程(上)   古代邮驿的变迁      人类最早的信息传递方式除了人力之外,主要是依靠声、光和动物进行的,例如,以击鼓、鸣金、吹号、响箭等声响传急讯,以手舞火把、高悬灯笼、筑烽火台燃狼烟等烟火递军情,以骑马、马车、信鸽等传送信件。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在邮票上早有反映,如图1这两枚邮票,一枚是比属刚果1931~1937年发行的邮票,图案为黑人鼓手(6c);另一枚是巴拉圭1944年发行的邮票,图案为印第安早期邮递服务(1c)。   谈起集邮,离不开邮票和邮递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邮政的出现与发展是通讯技术的一大进步。今天世界各地的邮政职工身着邮政制服为民众提供通讯服务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古代,通信曾是非常艰难的事,正所谓“家书抵万金”。   世界上最早的邮递,要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前。在世界邮政史上,古代中国、古波斯和古罗马帝国都以善于办理邮驿事业而著称。图2是希腊1911~1921年发行的邮票,图案为神使赫耳墨斯,在欧洲许多国家视其为邮递象征。图3是西班牙1966年发行的邮票,图案为印加人特急信使埃尔?卡斯基。      波斯帝国统治者居鲁士大王在公元前539年创办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驿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约484~前425年)曾在他的《历史》中对驿站作了生动的描写:由波斯人创造并使用的传递消息的方法,比别的方式都迅速。沿着每条驿道,在有规律的间隔上(相当一天的路程之处)建立为了人员和驿马设置的驿站。雪天、雨天、严冬或黑夜都不会妨碍信差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投递工作。第1个信差到达驿站,将信件交给第2个信差,这样依次传递,一站接一站地传下去,直至信件到达目的地为止。图4是奥地利1967年发行的邮票日附捐邮票,图案为16世纪艺术扑克牌《国王信使》。图5是老挝1962年发行的万象邮展邮票,图案为古代骑象邮递(1k)、举着火把送信的国王信使(1.5k)。   中国古代邮递始于商朝的传信活动,比古波斯和罗马帝国著名的“急使信差传邮”更早。《孟子?公孙丑》中曾说:“速于置邮而传命。”中国古代的邮递,最初由历代王朝专为政府传达命令和官府文书设置,“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设驿以司其事,急递用马传曰置,寻常步传曰驿,综其事者称驿丞,下设驿吏。”有趣的是,古代中国人所谓的“邮”和今天的意义不大相同。当时“邮”是指传递文书的人在路上歇息的宿舍,后来又指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邮驿作为一个古老的部门,不仅包括通信,还包括交通、运输和车马店业务。直到近代“邮”才引申为传递信件的通称。图6是1982年中国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小型张,图案为“驿使图”。   唐宋年间,虽允许达官贵人交邮驿传递家信,但寻常百姓无缘享受此等“高干”待遇。中国历代流传下来许多名篇佳作,对这种官办官用的邮驿活动中行程的艰苦、驿站的情趣有生动的描写。唐代诗人岑参之《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成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现存建于宋代的苏州著名古驿站之一横塘驿亭石柱上,刻着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生动地表达出宾至如归的画意诗情。图7是1990年中国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图案为“姑苏驿”。图8是2000年中国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五次代表大会小型张,图案为清代邮驿的排单。      15世纪初,明朝开始出现民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民信局在全国大小已有数千家,互相联营,形成民间通信网。在江南水路交通发达地区,民信局则藉轮船载客之便投递信件,故有轮船信局之称。沿海闽粤专门收寄往来东南亚各地信件和汇款的则称侨批局(因福建话称信为批)。民信局都由商人经集的办法,服务颇周到。收取的信资,一般分为由发信人付给的“酒力”(亦称‘酒资’)和由收件人付给的“号金”(亦称‘保险’费)。民信局对紧急信件则特殊处理,采用“火烧信”(烧掉信封的一角)、“鸡毛信”(在信封口上插根鸡毛)等形式,以示“飞速火急”之意,给予特别对待。此外还有派专差急送的“么帮信”,加上受理包裹、汇兑、送报纸等各项业务,活脱脱一个民办“邮局”的雏形。   中国历朝实行的官家御用邮驿制度,到清朝“裁驿归邮”,历经3000多年。民信局到1934年全部停业为止,亦延续了400多年。      邮政的诞生      中外的驿站都只为王宫和官府使用,邮政的出现使面向全社会提供邮递服务变成为现实。      邮政开办之初,邮递员被称为邮差,除了欧洲出现的邮政马车外,大多数邮差是徒步投递信函的。当他们跋山涉水、穿越深山荒野时,不仅非常艰辛,还会遭遇野兽的侵袭。当年欧洲、美洲远途的邮差随身携带着防身长矛。冒雨赶路的邮差身穿雨衣、蓑衣,用汕布包裹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