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景观电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谈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景观电影   [摘要]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经历一个从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的深刻转变。已有研究认为这一现象表征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电影创作对叙事性文学性元素的忽视,固然可视为是电影景观化的一种表现,但并非电影景观化的关键性转变,而更多地表现为影像视觉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分离。   [关键词]视觉文化;叙事电影;景观电影      一      近年来,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一批以视觉奇观为特征影片的出现,“景观电影”(又称“奇观电影”)的概念在中国电影界不胫而走。国内外文化研究者从视觉化转向的大背景,从图像时代对文字时代的超越这一角度来解释景观电影这一现象。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认为“进入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的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国内学者也认为“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表征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景观电影的特征是“它以图像性为主因,突出了电影自身的影像性质,淡化甚至弱化话语因素,强化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所谓话语性“意指倚重于叙事和文学性”;而“叙事电影趋向于以话语为中心,讲究电影的叙事性和故事性,注重人物的对白和情节的戏剧性。因此文学性(包括文学脚本等)、情节性、故事性和人物塑造等是话语性的基本要求。”   但笔者认为,话语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叙事性文学性。首先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除了以讲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为主的美国好莱坞商业故事片,还有一种非叙事性、注重影像语言的诗化风格的诗电影、散文电影、哲理电影;包括法国新浪潮、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等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的先锋派的电影。这些创作流派积极探索电影的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甚而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有时制造情节的跌宕起伏的通俗叙事电影被指责为媚俗,和艺术电影追求丰富的话语性、深刻的哲理性的艺术追求相抵触。再次,从电影理论来看,情节、人物对白、剧本等文学性元素本身并不被电影研究者视为电影的本性。而电影影像本体论才是电影内部的专业性研究。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早期那些追求影像造型、淡化叙事的创作曾带来了中国电影史深度创作的兴盛期。反而其后期创作对叙事的回归,却被一些批评者视为艺术对商业的投降。故事情节、人物对白等文学性、叙事性的语言元素只是电影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电影创作者们和电影研究者探索的重心,当然也不是电影这一艺术的核心问题的场域所在。   从电影发展史和电影理论研究来看,人物对白、情节性属于电影编剧负责的创作元素受到忽视,虽可视作是电影景观化的一种表现,但并不能说明电影内部景观化的关键性转变,对于电影景观化更应该把探索的焦点对准于电影影像语言的内部和深层。笔者选取了中国女导演李少红的近作《恋爱中的宝贝》作为个案分析来考察视觉化语境下,景观消费对电影艺术意义系统的解构。虽然这部电影拍摄于2004年,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寓言性冲动,即对景观消费社会的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其制作宣传上的视觉消费目的所形成的矛盾张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剖析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景观化现象。      二      该片耗资4500万,耗时三年,作为导演李少红的“自我突破”之作,期望能“进入到人的更心灵,或者更精神化的一个东西”,“用影像本身来进入对白,进入内容。”但这部意欲表现“现代性语境笼罩下劝诫性的寓言故事。主题是中国遭遇令人眩晕的商品经济现代性时的困惑,影片描写的是充斥了金钱、物质、消费主义和道德沦丧”0的电影,没有在人文批判价值方面得到学界的认可,评论者或是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或是认为其“手法(体现在令人震惊的电影效果,视觉设计,以及配乐上)和主题(关于资本主义道路中精神与道德空虚的警世故事)的矛盾,使得《宝贝》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给女性、政治或者电影美学指出新的引人注目的方向。”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三个段落来着重分析这部电影寓言电影中视觉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考察其景观化转变的过程及其特性。      1 符号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影片开篇是城市拆迁的场景,幼年宝贝无助地固守在孤立无援的房子里,尘土飞扬的尖叫声无法阻止现代机械对往昔温馨家园的无情摧毁,摩天大楼以迅猛的速度拔地而起,世界在刹那间天翻地覆。“这是一幅在机械化、工业化推动下的城市化进程的经典场景,影片用高速的剪接和恰到好处的动画特技展示了现代城市压倒性的疯狂扩张之,下,衬托出人在机械丛林的脆弱和渺小,工业化的快节奏使这种渺小的自我更显得迷惘和恐惧。”   此段落中,视觉符号与意义之间有关联。读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