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观课和议课.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备课、观课和议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观课和议课 一、备课,需要慢煎的功夫 关注文本研读,把“怎么教”和“教什么”整合在一起,我们的目标在学生的心灵世界。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远;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美。 研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研读自己。 朱光潜:慢慢走(读),欣赏啊! 王尧: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南帆:沉入词语(全身心接触) 谭学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吕叔湘: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夏丏尊: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王尚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藏得深,声响细;传得远,声响微。) 施特劳斯:在字里行间阅读。(空白,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海德格尔:徜徉在语言之途。(不是忙读、盲读) ㈠名家之声王崧舟备课: ⒈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心态从容,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 如《小珊迪》 ⑴读课题:小珊迪?6次珊迪,没有“小”。 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精神形象高大,灵魂价值伟大。 课题给你一个“小”字,把这个“大”字深深隐藏起来。 ⑵读词语空白:“天气很冷”读厚、读化,读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⑶读出5个哭: 1哭:小脸发青、赤脚红肿 2哭:想了一会儿 3哭:饿极了 4哭:转身就跑 5哭:父母早就死了 ⒉文本研读三种姿态 ⑴作者崇拜 如《桂花雨》 琦君散文解读:其人、其散文怀乡思亲(宏大语境、面上体现) 《桂花雨》文本解读:怀旧笔法;抒情笔调;思念故乡;“摇”字出现13次;“香”字出现8次;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点睛之笔。(点上展示) ⑵读者崇拜 作者死了 重心由作者移到读者身上,毫不客气地宣称,文本一经诞生,作者就已经死亡。 读者,只有读者,才能拯救文本、拯救作者,读者才是阅读世界的上帝。 ⑶文本崇拜 把语言擦亮 研读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本身。 在文本中发现自己 (二)名家之声薛法根备课 ⒈教学内容的重构 ⑴解读课标的重要概念 ⑵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每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两个方面的价值: ①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 ②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教师研制的教学内容 ⑶借鉴教参的设计建议 谨慎选用 ⒉教学目标的定位(集中而明确) ⑴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做到明确。 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 教学目标决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⑵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 ①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 ②教材价值: 阅读价值:精神影响、价值指导等——人文性; 教学价值: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工具性。 ③学生实际: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越位和滞后。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学习需要、捕捉课堂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⑶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  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其他附属的教学目标自然落实了。  如:学习两首词《忆江南》、《渔歌子》教学目标: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录音朗读,体会词的节奏特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熟练背诵《忆江南》。 ②参考文中注释、插图及课外补充资料,正确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③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词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美好画面,进而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我们看得到学生的行为目标,又看得到学生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监测。 3教学活动的设计 (1)教学活动要紧扣目标 读熟短语、读通要求、情景演读。 (2)教学活动要力求整合 如听写,培养倾听意识;训练短时记忆能力;归类巩固词语。 (3)教学活动要有一定深度 有效思维的长度(怎样的园子;作者如何把心中的园子描绘出来?有哪些我们没有想到过的、运用过的表达方法与方式?);情感体验的深度(探);语言训练的效度(愿意……就……想……就……) (三)备课——游刃于“厚”“薄”之间 ⒈潜心研读文本,把课文读“厚”  ⑴大声朗诵,读准教材。  ⑵仔细推敲,读深教材。  推敲四个问题:  ①基本内容,文章写的是什么。  阅读理解的核心是概括(指中高年级)。  ②思想情感,课文表达了什么。  ③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文字背后的东西。  ④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⑶了解相关,读宽教材。 ⒉精心教学设计,把课文读“薄” ⑴确定文本主旨 ⑵制定教学目标 ⑶了解学生 ⑷理课 ⑸洗课 ①遵循“三不教”原则:  学生懂的不教,  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  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 ②遵循“留三样东西”:  Ⅰ文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