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学习新方法
第一章 生物学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越来越紧迫的
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谓素质教育,通常是指
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形成最佳
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
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以升学为直接目的,其立足点是基
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目标是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
用。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 《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
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这一问题上来。陶行知先
生也曾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我们
的教师放弃传统的、固定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充分引导,发
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既然教学由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共同组成,那
么,如何学好一门课程,也就离不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在11-18
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自身生理发育及心理较之小学生复杂化,便有
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内心世界的复杂化,逐渐地会产生一种 “封闭性”心理,
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说给父母听;父母也会突然发觉,本来很听话的孩子不
再听话了,于是总是从孩子的举动中去猜测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极易造成
误会。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即所谓的 “代沟”问题。中学生心理发育
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升学就业问题等。中
学生已开始涉足于一些社会活动,而他们此时的思想极其活跃,也很敏感,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其正确的思想教育。中学生处于青少年
时期,此时他们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是向成人过渡的最后阶段,他们
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好动,也很好奇。他们都希望大人把他们也
当作 “大人”看,而实际上,对家长他们仍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学生的性机
能刚刚发育成熟,极易产生冲动,对于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等仍很迷惑,
如果家长和学校不注意正确引导,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总之,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是不稳定
的,他们的思想充满了生机,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如果抓住中学生的
心理特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好奇与求知欲引导
到学习上来,将会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如化学、数学等交叉联系得很紧
密,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相结合便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学分支。生物学与化学结
合形成生物化学,与数学结合形成了生物统计学,与环境结合则形成了生态
学。同时,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在中学生物课里接受的是具有一定科学体系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关生物学的智慧、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中学
生物学由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和生理卫生构成,介绍了自然现象的不同
规律。这些自然现象,有的学生已接触过,有的与能直接接触的自然现象有
联系,有的则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去接触。生物学的教学应从自然现象出发,
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的变化,理解生物学中的概念,阐明这些学科的理论,
并学习实验操作和有关的计算方法等,以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生物学科涉及的心理学问题很多,可通过认识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
特征,从而提高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人类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对生物和生命现象具有很浓
的兴趣,如一个简单的细胞为什么会发育成大树,胚胎的发育过程等。教师
可通过生物学课程来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运
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教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中学生具有动手能力。
可通过实验课实际操作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关系
的产生对新的问题的思考;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
理解实质性的知识,知道如何去改变某种现象,并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通过概括分析,使学生了解某一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完成类比、分析、综
合等思维活动的训练。
教师在注重发挥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