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L-001-1309-Basic1型糖尿病简述杨 红 医学联络官团队 2013年9月目 录1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23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4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目 录1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3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4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导致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许曼音.《糖尿病学》 2010年第2版. 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 P12糖尿病的分类:1999 WHO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自身免疫型特发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及/或分泌缺陷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的糖尿病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特殊类型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期间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妊娠糖尿病许曼音.《糖尿病学》 2010年第2版. 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 P12T1DM的分类(1999 WHO)许曼音.《糖尿病学》 2010年第2版. 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 P14 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介导的毁损大部分患者存在胰岛自身抗体发病高峰在儿童和青春期,但是各年龄均可发病 特发性起病时表现为急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必须立即使用胰岛素,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血糖控制稳定后,临床过程酷似2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WHO DIAMOND, 50个国家, ≤14岁儿童调整年龄后发现发病率存在350倍的差异:中国和委内瑞拉发病率:0.1/10万/年芬兰和撒丁岛发病率:36.5/10万/年和36.8/10万/年撒丁岛、芬兰、瑞典、挪威、葡萄牙、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的发病率最高中国和南美的发病率最低 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39:481-497.T1D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美国 SEARCH, 20岁青少年 小于20岁青少年中T1DM的患病率为2.28/1000≥85%的糖尿病为T1DM 小于10岁的儿童中所有报告的糖尿病均为T1DM 10-19岁儿童中T2DM的比例占6%(非西班牙裔白人)T2DM的比例占76%(美国印第安人)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39:481-497.中国T1DM发病率2009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中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大约占5%亚洲的多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高峰20~29岁翁建平. 广东医学. 2012; 33(18): 2699-2703中国各城市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2012年流行病学研究:T1DM的危险因素通常而言:0-14岁发病率渐增;青春期后发病率降低,15-29岁间基本稳定。成人发病率低于儿童年龄性别总体而言,男女儿童发病率相似地区/种族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种族差异基因型在多个易感基因里面,最重要的是HLA季节性出生的季节性:11月-2月vs 4-7月发病的季节性:晚秋、冬天、初春较多饮食精神、社会应激其他因素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39:481-497.目 录1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3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4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T1DM 发病机制目前关于T1DM的病因学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在遗传因素的背景下,环境因素启动的自身免疫造成了胰腺β细胞的破坏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39:481-497.发病机制中的3个关键因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21免疫调节诱发 ? 病毒 自身免疫产生3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β细胞或改变了的β细胞β细胞破坏1型糖尿病关键因素之——遗传因素/基因背景遗传为多基因性,至今已有20多个易感位点定位在染色体高达15%的T1DM有一个一级亲属也患有T1DM多基因遗传的家族聚集程度比单基因遗传的低的多,一般同卵双生同胞同患T1DM的概率也只有35%-50%许曼音.《糖尿病学》 2010年第2版. 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 P75T1DM相关基因HLA是第一个被证实的T1DM易感基因,约占60%的所有基因易感的比重,尤其是HLA Ⅱ类基因大多数T1DM患者携带HLA DR3 或 DR4 Ⅱ类抗原,30%为DR3/DR4杂合子。T1DM 非HLA 相关基因 Atkinson MA. Cold Spri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