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以干光后裔为中心-南开大学.DOCVIP

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以干光后裔为中心-南开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以干光后裔为中心-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三卷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Ⅲ 中华书局,2001年6月 ---------------------------------------------------------------------------- 四至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 王力平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襄阳杜氏是关中郡姓杜氏的一个特殊支系。永嘉之乱后,杜耽—著名将军和学者杜预的儿子,带着他的族人定居江南。慢慢的,杜耽的家庭变得著名而且出色,他有许多后代在南朝占居高官。仅仅有杜乾光回到了北方进入了统治集团。在汉魏间杜乾光的后代移居到河南的洛阳和巩县,开始了由儒学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转化。杜审言在初唐很是知名,他的孙子—杜甫更是把唐诗推向了高峰。然而,襄阳杜氏毕竟是在晚唐时期的一个独特个案,在从儒学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转化中是有许多丰富的历史内容的。 关键词:儒学世家;文学世家;家族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襄阳杜氏是中古关中郡姓杜氏的一个支系。在林宝《元和姓纂》所记唐代杜姓14个郡望中,襄阳与京兆、濮阳、洹水、中山等属于地位显赫的郡望。而在本自《唐韵》、由宋人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中,杜氏分京兆、襄阳、濮阳三望,也反映了唐中叶襄阳杜氏的客观存在。然而《元和姓纂》以诗人杜审言、杜甫祖孙房支为襄阳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以玄宗名臣杜希望、德宗宰相杜佑父子房支为襄阳望。而此后的谱系文献又多因袭《新唐书》的说法,以致杜佑为襄阳望的说法流布甚广。清人孙星衍说:“姓氏与郡望相属,乃知宗派所出。”显然,杜审言与杜佑一支究竟谁应属于襄阳望,是必须首先予以说明的问题。 据杜佑《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序》:“京兆杜佑,远祖西汉建平侯(按此指杜延年),家于杜陵,绵历千祀。”考诸史传,杜佑出自杜预次子杜尹之后。永嘉乱时,杜尹为西晋弘农太守,因率部伍退守洛阳一泉坞,为乱兵所害。南北朝时期,杜尹子孙淹留北土,北魏末至东魏初,这一房支已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杜尹六代孙杜顒,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于史传。入唐后,顒裔孙行敏,官常州刺史、荆益二长史,封南阳襄公,是为杜佑曾祖。行敏生崇愨,为杜佑祖父;崇愨生希望,玄宗时官至太仆卿、陇右节度使。希望生佑等数子。总之,杜尹后人并无属籍襄阳的历史,相反,自杜顒开始,这一支子孙即以京兆之少陵为家族墓地,世世代代归葬少陵。《新表》将杜佑归属襄阳望显然是缺少史实依据的。 此外,在唐代文献或当时人言论中,也绝无以杜佑一支为襄阳望者,如在权德舆所作杜佑遗爱碑及墓志铭中,均称杜佑出自京兆杜陵。杜佑孙杜牧以及武宗朝作过宰相的杜悰兄弟,都自称“杜陵”人或被称作“京兆”人;而在唐朝人士心目中,真正的襄阳杜氏是杜审言、杜甫一支。如宋之问在与杜审言的送别诗《三月三日于灞水曲饯豫州杜长史别昆季序》中称:“言辞灞滻,将适荆河。恋旧乡之乔木,藉故园之芳草。”显然,宋之问是把“荆河”看作杜审言的“故园”的。又如高宗时杜易简与吏部侍郎李敬玄发生冲突,李曾讥称易简为“襄阳儿”。总之,在唐代杜氏的众多支系中,杜审言、杜甫一支属于地地道道的襄阳望,杜希望、杜佑一支则与襄阳杜氏无涉。 那么,《新表》的错误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从相关的史传资料来看,如果说杜佑先祖与襄阳有何特殊联系的话,恐怕要追溯到杜预在西晋平吴后曾驻襄阳,且刻石碑“纪其勋绩”,“立岘山之上”。也正因此,晋以后杜氏子孙的封爵,也就有了“襄阳”字样,而杜佑父杜希望也因此得到过襄阳县男、襄阳公的封号。估计《新表》作者误将杜希望的封爵等同于郡望(尽管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关襄阳与京兆郡望的错误或许就是这样出现的。 上 篇 从“中华高族”到“晚渡荒伧” 一、永嘉之乱与襄阳望的分立 永嘉年间,匈奴贵族刘渊、刘曜父子率众南下,先陷洛阳,继陷长安,掳晋愍帝至平阳,西晋遂亡。其时中原涂炭,士族纷纷挟宗族部曲南渡,如《晋书·王导传》所云:“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形成东汉以来又一次移民大潮。 永嘉之乱前,关中郡姓京兆杜氏正处在鼎盛时期,杜预四子杜锡、杜尹、杜跻、杜耽,此时均已步入仕途并取得重要位置――长子杜锡为吏部郎、尚书左丞,次子杜尹为弘农太守,三子杜跻为新平太守,少子杜耽为凉州军司。但永嘉之乱打断了杜氏家族的正常发展,杜预诸子流徙播迁,杜锡一支子孙随晋室南渡,杜尹死于战乱,子孙分散,杜跻后裔淹留北方,惟杜耽乱发时正滞留河西,为凉州军司,因而命运更加坎坷。据《元和姓纂》卷6杜氏襄阳望条: 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顾,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 仅从字面上看,“过江,随(晋)元帝南迁,居襄阳”者,究竟是杜逊还是杜顾,并不明确。众所周知,《元和姓纂》“至宋已颇散佚”,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