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维定势——翻译思维中的双刃剑精选
思维定势——翻译思维中的双刃剑
摘 要:思维定势双向地影响着双语转换过程中的思维,即翻译思维。翻译思维中的思维定势不单是一种“倾向性和心理准备”,还是思维认识的一种结构; 译者所具备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一定会形成思维定势,它们仅仅是思维定势形成的必要条件。存在于翻译思维中的思维定势如同一把双刃剑,凭其稳定性、规范性和自动性等特点双向地影响着译者的思维。在翻译思维过程中,译者应该扬长避短,并运用发散思维对原文进行调整、创造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思维定势;翻译思维;双刃剑;影响; 调整
引 言
国内国外关于翻译思维或翻译过程的讨论由来已久,成果颇丰。其中影响较大者包括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倡的四步骤翻译模式(分析—传译—重构——检验)①;英国学者罗杰?贝尔(Roger T. Bell)借助心理学和语言学对翻译过程的“客观”描述②;德国学者沃夫冈(Wolfgang Lorscher)运用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收集翻译过程中数据等等③。同时,国内学者继董史良倡导从思维科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建议后④,涌现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如:内省法与有声思维的介绍⑤;“译语再思维”及有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 ⑥;再后来有翻译与认知关系的论述⑦;以及“翻译理解是一系列交错的心理路程”等主张⑧。
总结这些有关翻译思维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统一体⑨;翻译思维是双语转换过程中进行的思维⑩。语言在促进人类(抽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其特定的语言也给译者带来特定的思维定势。(吴剑丽, 1997: 8082)可到目前为止,结合翻译思维探讨思维定势的论文或论著并不多见。偶尔见诸于期刊、杂志的论文也是运用大量的笔墨剖析其或否定或负面的影响,对它在翻译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却避而不谈。事实上,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译者的翻译思维既有推动妙用,也有阻碍作用。笔者借探讨翻译思维的东风摆出这个大家都“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以请教方家。
一、 思维定势和对思维定势的偏见
德国心理学家G. E.缪勒(G. E. Muller) 和舒曼 (F. Schumann, 首先提出‘定势(set)’一词,认为它是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车文博, 2001:63)后经心理学家加以改造,发展为一种理论,指的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刘怀惠,1989:260,270)换言之,它是认识主体把新的认识纳入旧有的思路的待发状态。在这种待发状态下,一旦相关的刺激出现,主体就会把对刺激的认识活动拉入旧有的思路。这种模式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原理相吻合,都是译者运用“先有”和“先在”的知识结构并带着固有的期待视野和知识结构来“理解”语言符号(或相关刺激)的。(傅敬民,2002:55)尽管这种思维定势普遍存在于翻译思维中,但在实际的翻译思维动作中,译者很难感觉到自己在某一翻译活动确实是受到特定的思维定势的支配和制导。因此,思维定势的真正内涵也常常为心理学研究者或翻译理论家们所忽略。大多着眼于具体层面揭示思维定势的本质特征,或认为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或界定为一种认识结果。比如,刘怀惠教授把思维定势看作是“思维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思维由显著的变动(诸如灵感、顿悟)转向稳定、平和的一种态势。”(刘怀惠, 1989:13)石瑾教授认为思维定势是“人们受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石谨,2003:13)更多的人强调思维定势对认识活动的消极影响,认为主体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和既有的知识会成为主体认识活动中的一种既定的框架,这种框架会制约着主体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并要求在翻译学习或实践中完全摈弃思维定势。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偏见的原因在于未能全面考察思维定势的具体特征和辩证作用。
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主体的学习中,“一个新观念、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车文博,2001:302)也就是说,译者所具备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一定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它们仅仅是思维定势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译者运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新认识对象(如翻译中的文本),进而在头脑中加工、酿造、积淀,巩固原有的认识结构时,才会形成思维定势。从翻译思维角度来看,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而每一次建构都可以形成特定的思维定势,即新的翻译实践或更高层次翻译能力在译者大脑中的积淀。在某一程度上讲,思维定势既是一定翻译时期思维活动的总结,又是进行新的翻译思维的起点,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