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讲解课件教学教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概 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国际上称日本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叮咬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夏秋季流行,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 治疗及预后 预防 传染源 人畜共患的自然医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可达100% 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蚊虫叮咬: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国内传播乙脑病毒的蚊种有库蚊、伊蚊、按蚊等,三代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虫感染乙脑病毒后不发病,但可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 传播途径 这就是传播乙脑的三带喙库蚊!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感染后得病呈显性感染;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1、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年的80-90%。 2、地区性:东南亚地区为主,我国除新疆、西藏、青海、东北北部外,均有流行。★ 3、年龄结构变化: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80%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发病年龄结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高度散发性: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2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⑺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由于病变轻重不同,发生部位不 同,故神经症状为多样性、可变性。 A,延髓受累→球麻痹→痰鸣、吞咽困难、呼吸障碍; B,前庭小脑受损→眼球震颤、瞳孔变化; C,锥体束病变→巴氏征阳性; D,植物神经受损→面红、多汗、二便失禁、尿储留; E,肢体瘫痪:见于重症患者,其特点为同时伴有意识障碍。 综上所述,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呼吸衰竭也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也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 乙脑极期-昏迷,鼻饲 乙脑极期 高热昏迷 乙脑极期-高热、惊厥、昏迷 乙脑恢复期-扭转痉挛 乙脑恢复期-角弓反张 (三)恢复期:极期之后病人进入恢复期,体温开始下降,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好转,重症者可留有神志迟钝、痴呆、低热、失语、吞咽困难、瘫痪、扭转性痉挛等。经积极治疗大多数病人于6月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患病6月后如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失语、扭转性痉挛、精神失常、癫痫等。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WBC常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二)脑脊液:同于其他病毒性脑炎,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压力轻度升高;WBC50-500×106/L,少数可达1000×106/L,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蛋白偏高。少数病人脑脊液可正常。 (三)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实验:特异性高,但抗体出现时间迟,且要求双分 血清对照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无早期诊断价值。 2、血凝抑制实验:其抗体出现较早,阳性率第1周30%,第2周 60-70%,5-6月抗体水平下降,也需要双分血清呈4倍增高。 注:有时可出现假阳性。 3、中和实验:特异性高,但方法复杂,且早期阳性率低,主要 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好的方法,且用于早 期诊断。方法有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2-巯基乙醇耐性实验。 (四)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主要存在脑组织中,血或脑脊液不易分离病毒。在病程第一周内死亡的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 2.病毒核酸检测:RT-PCR扩增乙脑病毒RNA,研究中应用。 诊 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多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2、临床特点 起病急,临床出现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 3、实验室资料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