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演示课件讲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篇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动物生态 ;生态学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层次;生态学研 究的对象;第一节 个体生态;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的分类;注意: 1).一般来说,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是广泛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 2).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相反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3).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很少能够生活在对他们来说是最适宜的地方,而只能生活在它们占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地方。例如:很多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更茂盛,但是它们却只分布在沙漠中,因为只有在那里它们才占有最大的竞争优势。;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调整;②.休眠: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环境条件如果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超出致死限度),虽然生物也能维持生活,但却常常以休眠的状态适应这种环境。动植物一旦进入休眠期,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是宽得多。;3.限制因子定律(limiting factors)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阻止其生长、繁殖、分布、生理机能或者生存的因素就是限制因子。;二.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动物的生态作用;2.环境温度对动物发育的影响; 贝格曼定律 (Bergman’s rule) 恒温动物(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相对表面积小,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样有利于保持体温。;阿仑定律(Allen’s rule) 如: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在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势。这也是在寒冷地区减少散热和在温暖地区增加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5.环境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自学);(二)光及生态作用;2.光的生态作用;2.光的生态作用; 大部分哺乳动物一年换毛两次,鸟类一年一次,少数换两次。现已证明:鸟、兽换毛和换羽与光周期有密切关系。用人工光照可以改变换毛和换羽的日期和速度。 ;(4)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4)影响动物的视觉器官和行为;(三)水及生态作用;(1)通过消化道获得水 通过食物和饮水获得水分是陆生动物最重要的方法。 (2)外皮吸收 主要是两栖类和某些无脊椎动物。 高等脊椎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外皮不透水。 (3)代谢水的利用 100克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110克代谢水。 100克碳水化合物氧化可产生55克水。 如生活于干旱(荒漠)和其它缺水地方的动物,以干食物为食的昆虫,利用代谢水,体内含水量仍然很高。生活于荒漠中的肥尾羊,其尾也有类似的作用。 ;4、减少排泄失水和粪便失水。 直肠和排泄管对水分重吸收。 5、减少体表和呼吸道表面失水。 (1)节肢动物的角质层和蜡质膜的作用。 (2)昆虫气孔开闭的作用等。 ; a.影响动物的分布; b.影响动物的体色; c.影响动物的繁殖; d.影响动物的行为; e.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4.动物的水盐平衡 (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①海洋动物 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大致有两种渗透压调节类型。 一种类型是动物的血液或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的总渗透浓度相等或接近; 另一种类型是动物的血液或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 等渗动物:无脊椎动物海胆,贻贝及脊索动物中的软骨属于此类。 低渗动物:硬骨鱼类、甲壳动物。;②.淡水动物: 体液渗透压高于水,水会不断进入体内,为此,鱼类以肾小球发达,大量排尿,肾小管重吸收盐,尿含盐分低,鳃或上皮组织的表面也能主动地把钠吸收到动物体内。;(2)陆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四)大气及生态作用(自学);(五)动物的栖息基底及生态作用;1.水体基底对动物的影响;2.土壤对动物的影响 (1)是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 (2)是动物的取食地 (3)是动物的隐蔽所 (4)许多动物的色彩和形状,由于土壤基地混杂而得到保护 (5)影响动物的分布 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也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6)动物对土壤的反作用 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啮齿类、食虫类等挖掘和翻动土壤,能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代谢产物能增加土壤肥力。 ;(六)气候及生态作用;*7;2.气候对动物的影响;第二节 种群生态;下列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