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愤诗》中的“自悔”倾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幽愤诗》中的“自悔”倾向

《幽愤诗》中的“自悔”倾向   【摘 要】《幽愤诗》作于嵇康入狱,处以极刑之前,可以算是魏晋临终诗创作的典型代表。然而对于诗中具体表达的情感,论者多有争议。本文拟将《幽愤诗》置于临终诗群体内,考察其中的“自悔”倾向。   【关键词】嵇康;《幽愤诗》;自悔;临终诗   一、《幽愤诗》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此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嵇康已经在诗中说的很明白了:本来“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但因为“理弊患结”,道理没有说好而“卒致囹圄”,对此“惩难思复,心焉内疚”。以养生开始,以伤身结束,这是一种存在于生命层面上的留恋、哀伤、悔恨之情。但是人们大多相信诗中有具体的所指,因此常去探究《幽愤诗》其中的深意;也有人充分尊重诗的文本,却忽略了嵇康身处的文化环境,因而解读起来常有脱离实际、主观臆测之嫌。这些情感解读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   一是战斗到底说。这一说法有悠久的传统,主要论据以司马迁“既陷极刑,幽而发愤”和屈原“摅其幽愤”的先例,来比附嵇康的“幽愤”情感,认为“嵇康在严峻冷酷的现实考验下,尽管也有他的懊丧和失望, 但并没有屈服于司马氏的淫威, 他仍然显示着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 诚如诗题幽愤二字所体现的, 他身被幽阻, 而敢于愤慨, 敢怒敢言”【1】。唯其和屈原、司马迁有所关联,故诸多论家都深信不疑,然而这种说法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里面的漏洞至少有二。其一,屈原、司马迁和嵇康三人的“幽愤”有无联系,有多大的联系,以此作为比附是否有所依据,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蔡琰也以“悲愤”名诗,难道说也和屈原有关系?其二,即使单纯就现代学者的这段话而言,“敢怒敢言”在文本中也并没有体现。总览《幽愤诗》,不仅全诗词气沉重,而且所指不明,更像是某种情绪的抒发,和平时的清峻风格大不相同。例如,谁是“子玉之败”一句的贬斥对象,文本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而忽略语义的多样性,认定所指为吕巽,以此证明嵇康有所不满,本身就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方法论错误。所以,这种说法无非是先入为主的英雄情结在起作用,习惯于将嵇康复杂的情感纯化、美化乃至神化的产物罢了。   二是言不由衷说。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形势而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时除了三千太学生为嵇康请命之外,另有许多名士愿与一同下狱,嵇康为了缓和太学生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因而具体写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出这种温和舒缓的调子,以安抚太学生。这种说法非常新颖,但同样站不住脚。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幽愤诗》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同样是临终前的作为,“顾影弹琴”一再为士人引用乃至成为典故,而《幽愤诗》少有时人论及,造成如此现象的可行解释就是当时或看守严密无人知晓,或因为政治高压而不敢论及嵇康,《幽愤诗》可能在暗中抄写保留了下来,但没有在社会上发生广泛影响。再者,从日后太学生的表现来看,也很难证明《幽愤诗》有镇静的作用。司马氏杀害了嵇康以后,向太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后来司马炎三临辟雍。如果不是太学生余愤未消、群情激昂,司马氏何必多此一举,对太学生表示安抚、重视呢?由此可见,言不由衷说也不成立。   三是灰心自责说。这一说法出于《文选》注本,李善云:“康及吕安事,为诗自责。”后来有沈德潜发挥道:“通篇直直叙去,自怨自艾,若隐若晦。好替暗人,牵引之由;显明减否,得祸之由也。至云澡身沧浪,岂云能补,悔恨之词切矣。”【2】这照顾到了文本自身,以及嵇康临终前后的处境。但问题在于“自责”的到底是什么。论争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具体的政治事件,而忽略了嵇康本人一以贯之的精神领域,即“隐逸”和“养生”,隐逸是为了养生。另有,这种临终前的“自悔”并不是嵇康一人所有,而是普遍存在于魏晋大多数诗人之中。例如孔融死前叹息“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刘琨叹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种不约而同的反思和自悔,反映了诗人在深层上次存在的情感共鸣。   导致诸论者对《幽愤诗》的情感争论不休、不愿相信嵇康在诗中生命层面上的“自悔”主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嵇康当时身处特殊境遇,涉及到生死问题时难免情感激荡,一时的意气之语不足为凭;另一方面,恐怕在于人们很难相信入狱前骨气铮铮的嵇康,怎么会在临终之前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写下如此哀伤的文字呢?然而,这种末路悲歌在魏晋士人的临终诗创作中其实相当普遍,如果综合考察魏晋的临终诗,那嵇康在诗中表明的心迹也就可以接受了。   二、《幽愤诗》与临终诗   魏晋是临终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现以逯钦立校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3】为参照,自汉末董卓之乱起,至陶渊明、谢灵运等由晋入宋的诗人去世为止,整理得临终诗或性质相似的诗共13首,诗人11人【4】,占了全部诗人的将近十分之一。为了弄清楚嵇康在魏晋临终诗中的典型意义,我们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做一番梳理。   临终诗的渊源,是文人关于“哀诗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